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8日 星期二

    文艺观潮

    展现新的时代风貌和教育气象

    ——盘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题材电影

    秦凤珍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08日   14 版)

        教育与影视有着不解之缘,《放牛班的春天》《三傻大闹宝莱坞》《蒙娜丽莎的微笑》《音乐教师》等大量国外影片都把视线投向了校园内外的青少年。在中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出现教育题材影片,新中国成立后更涌现出了《祖国的花朵》《园丁之歌》等大量讴歌辛勤园丁、彩绘社会主义教育图景的影片。进入新时期以后,《苗苗》《烛光里的微笑》《孩子王》《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背起爸爸上学》等教育题材影片不断涌现,展现了新的时代风貌和教育气象。新世纪以来,银幕上又涌现出了诸如《爱在塬上的日子》《我的九月》《看上去很美》《血脉》《太阳花籽》《小人国》《幸福并不遥远》《十五岁的笑脸》《全城高考》《青春派》等大量教育题材电影,既延续了长期以来教育电影的一贯主题和传统,又有许多新的特点,在表现生活的广度上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上,乃至视野眼光的独特上、艺术表现的圆熟上较之以前的电影都有明显的进步。

     

    选题多元化、视野多维化

     

        近年来,中国教育题材电影在选题上更显自由多元,视野更为开阔,心态更为开放,涵盖的生活面更为广延,影片中人物身份更趋多元化。《男生贾里新传》《寻找成龙》着眼于校园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幸福并不遥远》《初来乍到》则把视线延展到莘莘学子走出校园之后,把青春奉献、实践成才与对当前教育的透视结合在了一起。创作者更加自觉地对校园生活进行全景式的展现,把小校园和大社会连为一体。《请投我一票》中的校园选举透着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容人不深思。《寻找那达慕》则借网瘾少年的草原“康复”故事显示了家庭、社会在青少年心性培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妹的诺言》更多关注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钟阿妹在选择自立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人格的提升。

     

        中国教育题材电影兼顾了城市和乡村的教育图景。《请投我一票》《寻找成龙》《长江7号》《夏天,有风吹过》等影片把展现的焦点转向了不甚完美的教师、问题学生、原生态的城乡教育状况,在表现城市孩子在时尚潮流、歪风邪气、人际冲突、贫富差距、青春冲动干扰下心灵世界的困惑与躁动的同时,也冷峻地呈现了西部和内陆山区教育的因陋就简。教育电影中熠熠生辉的不仅有德才兼备、驾轻就熟的一线专业教师,还有大量边缘化的教育者——扎根穷乡僻壤的民办教师、代课老师。《水凤凰》中的卢老师是一个没有编制的代课教师,但他坚持执教几十年,用自己的心血灌溉着山村孩子的心田。《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是个连成语“千里迢迢”也读不对的农村妇女,但她深知知识的重要,督促着山乡的孩子们求学上进。他们以自己不完美的教师素质和近乎完美的敬业精神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和深思。

     

        教育电影领域还收获了《走路上学》《绿草地》《寻找那达慕》《滚拉拉的枪》等以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为叙事焦点的作品。《走路上学》把镜头对准了每天溜索过江上学,以坚韧、纯真面对生活苦难的云南傈僳族小姐弟娜香和瓦娃,别有一种悲悯情怀。《滚拉拉的枪》表现了中国唯一的持枪部落贵州岜沙苗族的少年成长故事和人生感悟。宁浩导演的《绿草地》围绕蒙古族孩子发现河里白色漂浮物后的困惑求索和决心横跨戈壁送“国球”到北京的传奇展开叙事,礼赞了草原少年的童真和真诚。

     

        此外,《同一片蓝天》则把城市打工子弟的教育纳入视野,讴歌了辞去公职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青年女教师许若兰。《看上去很美》《小人国》则展现了幼儿园小朋友的真实生活,反思幼儿园教育。

     

    表现纵深化、技艺时尚化

     

        近年来,教育电影更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对教师、学生、家长内心世界进行纵深剖析,并把外在的生活和内心的波动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个心理化的校园。与此同时,人物塑造克服了模式化的弊病,人物性格日趋丰富。

     

        教育电影更多地以平视姿态而不是俯瞰姿态审视莘莘学子。《上学路上》从13岁的王燕的视点去表现儿童对知识的渴望。《绿草地》则以夸张的叙事把童稚心灵世界中的好奇、求索、神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夏天,有风吹过》《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以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语言铺绘了少年成长中微妙复杂的心理历程。教育电影还触及了许多以往很少关注的深层心理问题。章家瑞执导的电影《迷城》注目贫困农村大学生的精神分裂和自我迷失,表现赵坡的自卑与期待、怯懦与抗拒。

     

        中国教育题材电影不仅传承和光大了传统的师德电影、社会风情电影、成长电影、喜剧电影,而且收获了新潮的青春电影、诗电影、纪录片、音乐片、网络电影、微电影,电影文体意识日趋自觉。《高考1977》由大量黑白纪录片式的画面引领叙事,辅之以广播、火车行驶音效、无伴奏清唱《南京知青之歌》,追求纪实风格。《夏天,有风吹过》表现出对诗电影的追求,令人赏心悦目。《太阳花籽》《小人国》《高三》更鲜明地用纪录片的形式绘景摹心。

     

        教育电影注重电影表现技艺的创新,积极从时尚文化中汲取灵感,富有现代气息。《买买提的2008》《十五岁的笑脸》《全城高考》《青春派》等青少年成长电影富含Iphone、QQ、网络、足球巨星、诗歌、音乐等时尚元素。《绿草地》等电影的开放式结尾、留白手法为教育电影赢得了新的遐想空间和意在言外的无穷韵味。《长江7号》兼取了童话、科幻片、功夫片、喜剧片、伦理片等多种类型元素,别有时尚气息。《孩子那些事儿》不乏漫画般的喜感和夸张。《上学路上》在镜头、场面、景别、色调的处理上可圈可点,大量俯拍、仰拍、运动镜头使画面富于变化。

     

        许多教育电影在演出队伍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如《美丽的大脚》《麦积山的呼唤》《孩子那些事儿》《滚拉拉的枪》等大量吸纳中小学生等非专业演员,以本色演出为影片增添真实性,使电影和中小学生的心理距离大大拉近。2012年3月在济南首映的中学生题材电影《十五岁的笑脸》不仅正面表现了初三毕业班师生备战中考过程中的身心压力、心灵躁动,展现校园内外的各种矛盾冲突,而且它的剧本就出自一名花季女生之手,影片中的多数角色也由一所中学的中学生本色出演。

     

    谋求教育性、艺术性、产业性的全面开花

     

        新世纪中国教育题材电影注重教育主题与电影表达艺术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了跨类型、跨媒体的开放意识,《绿草地》《寻找那达慕》《走路上学》把教育题材和民族题材嫁接到一起,《淘气包马小跳》《海尔兄弟》《龙脉传奇》《大梦王小书包》则采取了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形式,《星海》更以音乐片的表现手法讲述冼星海的成长故事。

     

        随着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的形成,在文学、影视、戏剧、网络游戏等文艺形式间跨媒体改编、传播、运营、联动的网状连锁效应日益明显。《孩子那些事儿》改编自知名网络作家未夕的小说《绿绿的五四班》,将青春文学的纯美与特技动画的奇瑰有机结合。电影借网络小说的人气热销,小说也因电影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许多影视动漫开发公司、音像出版社还把目光投注到中小学语文教辅教材上,基于中小学语文课文积极开发教育题材影视,如成都中漫伟业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选择中小学课文为蓝本制作动画片《大梦王小书包》,浙江音像出版社和浙江人才专修学院谋划出版少儿影视课本剧系列光盘。《唐诗故事》《五子说》等,则用动画的形式传达中国经典文化的内涵。

     

        教育电影积极借鉴商业片的运作模式,在低成本、小制作中不仅显示了思想深度,积极追求艺术含量,而且通过进院线、配合一线教改等方式积极融入市场,赢取商机。教育电影的产业化之路前景广阔,趋势向好。《龙脉传奇》取材自《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一书,其科教价值和市场感召力可想而知。许多西部教育题材电影还自觉渲染民俗奇观,为影片赢得了视听美感。这种自觉谋求教育性、艺术性、产业性相得益彰的努力值得肯定。(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