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7日 星期一

    以先锋模范为镜

    “雪域孤岛”上不倒的精神地标

    ——“墨脱戍边模范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07日   03 版)

        在西藏,“墨脱戍边模范营”被誉为屹立不倒的精神地标。51年前,解放军进驻墨脱;21年前,边防营被中央军委授予“墨脱戍边模范营”称号。入驻“雪域孤岛”墨脱以来,这个营以满腔热忱帮助当地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摆脱贫穷,留下光辉足迹。

     

    藏族群众的“玛米更拉”

     

        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官兵的地方就有课堂。上世纪60年代初,首批进入墨脱的官兵就在墨脱举办了补习班,组织群众进行扫盲教育,同时开办部队小学、协助地方政府办学,为墨脱培养了一大批建设者。

     

        1994年,林芝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陈升培在墨脱背崩乡蹲点时发现,学校缺老师、少教材的现象突出。于是,他主动找到县教育局,建议在背崩乡小学办一个军民共建班,由“墨脱戍边模范营”派出政治思想强、文化水平高的官兵担任教员,负责班里的教学任务直到小学毕业,这个班被命名为“勇为班”。19年来,该营派出6名官兵在“勇为班”任教,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玛米更拉(兵老师)”。“勇为班”也不负重望,年年在全县统考中名列前茅,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在墨脱种出“高产”水稻

     

        解放初期,墨脱群众的生产方式还呈现刀耕火种的原始特征,道路被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汹涌的江河切割得支离破碎,因此被称为“雪域孤岛”。为了让“雪域孤岛”与外界相通,墨脱模范营官兵历尽千辛万苦,在悬崖绝壁上将原来的“猎人小径”扩建成能容骡马通过的山路,在雅鲁藏布江上为群众修建了第一座铁索大桥——解放大桥。之后,又协助当地政府建起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梁,使被河流分割的一个个“雪域孤岛”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

     

        墨脱群众原来种植的是一种稻穗类似鸡爪的谷子,俗称“鸡爪谷”,这种稻谷产量低,远远不能让群众填饱肚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兵休假归来都会自觉地从各自老家背回一包包稻种,在营区旁自垦的水稻田里试种。经过反复摸索,发明了“热水浸泡促使谷种发芽”育苗法,在墨脱成功种出“高产”水稻,在全县推广后,墨脱的人均产粮由过去的不足百斤增长到700余斤,结束了“一年只有半年粮,还有半年吃菜糠”的历史。

     

        近年来,在“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的帮助下,墨脱各族群众开发特色自然资源,纷纷走上致富路。

     

    “治愈一人病,宣传整个村”

     

        受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等因素影响,墨脱群众的卫生常识贫乏、健康状况较差。官兵们首先从思想上入手,让群众树立“有病及时医”的观念。明珠一家患病久治不愈,自认为是“鬼魂”缠身,但军医陈国宁治好了他们一家的病。就这样,官兵们采取“治愈一人病,宣传整个村”的办法,一边给群众治病,一边向群众宣传防病治病知识,引导群众破除迷信。

     

        现在,群众生了病都会主动到部队找军医诊治。通过多年临床摸索,营卫生所总结出疥疮、热毒疮、季节性流行感冒等10余种墨脱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本报记者 尚文超 尕玛多吉 本报通讯员 刘孟全 陈伟平 晏 良)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