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顽症,它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与形象,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不除,民心不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现阶段,切实有效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成为凝聚民心的一项重大工程。而加强廉政文化和廉政制度建设,是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有效手段。
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
廉政文化,是以廉洁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容的文化。廉政文化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折射出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文化最大的功能是化人,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化、引导和约束功能,对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是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免疫工程。
廉政文化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性是廉政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廉洁从政是以高尚的道德操守和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廉政文化的着力点是提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素质,促进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廉洁自律。崇高的道德信念能给人以鼓舞,纯洁的道德情操能给人以理智,正确的道德规范能给人以准绳,高尚的道德素质能给人以约束。“官”气正则民风清,廉政文化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人人崇廉奉廉的良好氛围。
廉政文化具有社会引导的功能。腐败问题的产生与社会风气、群众的道德价值观密切相关。民风、社会风气与党风、政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端正了党风、政风,可以直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而端正了民风和社会风气,就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社会根基。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能够起到弘扬主旋律,鼓舞和激励人心的作用,能够通过陶冶灵魂,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感染熏陶的引导作用。
廉政文化具有监督约束的功能。廉政文化的监督作用在于,它能通过唤起人们的监督意识而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进而激发人们的监督兴趣,也能够通过公共媒体报道廉政动态和揭露腐败问题而引导人们去监督。同时,廉政文化还具有规范约束的作用,通过宣传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权力观等,从道德、思想和制度上约束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促进廉洁自律。
廉政制度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的制约机制
新时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除了要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之外,还要切实推进廉政制度建设。廉政制度是廉政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本质要求,它不仅是现代法制社会对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廉政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
要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要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管理机制。要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厘清权力边界,明确责任主体,推进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和公开性,规范权力运行,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要完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努力将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各类日常管理制度和流程之中,真正实现风险防范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要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民主决策工作机制,完善财产申报、岗位轮换、职务回避等制度,尤其是要把提高执行力作为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执行中体现制度的价值,在实践中检验制度的效果。要把风险防范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实践,吸取其他领域的相关经验,积极开展源头防治腐败的有益探索和研究。
要完善群众参与机制。依靠群众的支持参与,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消除腐败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才能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和各种不良倾向。要有效解决影响制约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群众有效参与监督、愿意进行监督、敢于实施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功效,是有效应对和从源头解决各类腐败问题,整体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作者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