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6日 星期日

    文学研究

    清代特点的诗学理念

    ——读《清代诗学史》第一卷

    李世琦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06日   03 版)
    《清代诗学史》 蒋 寅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阅读蒋寅的《清代诗学史》,感觉体大思精,胜义纷披,文质并美,犹如一剂清凉剂。作为断代专题文学史的《清代诗学史》,其第一卷竟达83万余字,从其篇幅即可见本书搜罗之广,挖掘之深,可以说代表了清代文学史研究的新高度。

     

    三史合一的新理念

     

        这里的“三史”,指观念史、批评史、学术史。自往昔到如今,我们见到的文学史、诗学史,大多数都是就文学说文学,就文学说诗学,虽然不乏优秀的文学史、诗学史著作,但时至今天,这样的作品就难免让学界、读者心生似曾相识、难餍深层心理需要之感。蒋寅立足于21世纪之初的时间节点,以后来者居上的优势,超越前贤的雄心,努力熔观念史、批评史、学术史于一炉,让读者耳目一新。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学术史的总结和中西学术开始交融的时期,在不同领域产生了许多流派和学术大师,在诗学领域也是如此,如众所周知的神韵说、性灵说、格调说、同光体。本书把诗学作为文学批评放在文学史的视野内观照,把文学放在观念史、学术史的大视野内观照,这就比我们以前见识过的批评史、诗学史著作显得格局大气,思路清晰。

     

        就本书第一卷看,清初的诗人不管是在朝在野,身份不同,地域各异,痛感明末王阳明心学的泛滥,明代学术空疏,都致力于总结明代诗学的三大弊病,即“模拟作风、门户之见和应酬习气”,在明末清初诗坛具体表现为历下派与竟陵派的流行,“学济南(指历下派)则骛藻丽而害清真,学竟陵则蹈空虚而伤气格”。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问题,清初诗人通过复兴诗教、重整诗统明确了创作理念,安顿了诗学的知识基础,找到了前进的路向。而不同地域诗人群落的各自探索,分别形成了江南诗学、关中诗学、王夫之诗学、浙江诗学,到以王士禛为领袖的山东诗学出现,以“性灵说”为标志,形成了具有清代特点的诗学理念,领诗坛风骚数十年。

     

    诗学史的发展轨迹

     

        对诗学史过程的着力强调,是本书又一显著特点。早在2001年,蒋寅就发表了《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一文,强调对文学史的发展和演变轨迹的研究。这次,通过《清代诗学史》第一卷的写作,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践。作者指出,一种诗学思潮或观念原是在与他者的区别中成立的,其理论意义当然只有在一定的历史过程、历史语境中才浮现出来。以作者称之为集中国诗学之大成的“神韵说”为例,指出山东诗学有明代李攀龙、刘正宗的诗坛领袖先贤,有整齐的诗人队伍,有崇尚唐诗的传统,为“神韵说”的出世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王士禛出身于新城望族,天资过人,早得科名,授为扬州府推官,得与扬州文人相互切磋,勤奋创作,“昼了公事,夜接词人”,诗艺大进,诗名远扬。王士禛能够成为康熙朝的诗坛领袖,“神韵说”能够领风骚数十年,不是偶然的。对于“神韵说”的演变过程,作者细致入微地揭示了从发轫到出入唐宋的过程,对王士禛的喜爱宋诗,又有“唐诗之宋”与“宋诗之宋”细微演变,深中肯綮,让人信服。对于“神韵说”的后世影响,从王士禛晚年赵执信的批评,开始受到质疑,影响力下降,而后有“性灵说”的兴起。对于后世,“王渔洋提倡宋诗尤其是黄庭坚一路的硬宋诗,正为清代后期宋诗风的强劲埋下了伏笔”。作者以缜密的研究,清晰地勾画了“神韵说”从发轫到鼎盛、衰落的完整过程。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积累了数千年的文化典籍。而中国历来以“诗国”著称,诗歌又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文学体式,在各种体裁中,若论文化典籍之浩瀚无涯,又以诗歌为最。这样来看,研究清代诗学的难度可想而知。读了本书,我们不免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所折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