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艺坛杂议

    微时代 道德建设节目这样做

    云 志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30日   14 版)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上星频道黄金时段、次黄金时段为道德建设节目留一席之地,同时要在新闻类、文化类、娱乐类等各类节目中融入道德教育内容。政令一出,道德建设类节目该如何提高质量,才能迎接收视挑战,成为业界共同面对的课题。

        其实,荧屏一直呼唤思想内涵深刻、内容积极健康的道德建设电视节目,但具有这种特征的节目往往不容易被市场认同。以往的道德建设节目多数是板块式的专题栏目,样式老套,手法单一,内容以说教为主,通常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解说配画面的方式,加上一些人物的采访。然而,现今的电视观众普遍存在着信息疲劳、审美疲劳、宣教疲劳等源于各式媒体强力灌输而导致的不良效果,加之人们与日俱增的各种社会压力与紧张劳作,电视受众只会越来越钟情于自然素朴、清新流畅、短小精悍的电视节目;而市场经济冲击之下所导致的人们价值取向的扭曲、社会道德的滑落,一切长篇大论的宣教不仅无法达到教化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在长时间内保持高度集中。美国一些调查公司的结论是:普通观众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约只能保持12分钟,超过这个限度,观众就会厌倦、疲惫、难以集中精神,传播效果会很差。基于这些考虑,吉林卫视2012年1月开播《身边发现》栏目没有演播室,没有主持人,没有旁白和解说,用两分钟的篇幅,短小精悍地纪实采撷平凡人物的善念义举,放大寻常百姓身上的道德闪光点,不仅符合现代电视传媒受众消费心理需求的科学理论,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此外,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传播形式的出现昭示着传播语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微时代里,信息发布者由社会精英转变为普通大众;崇高性、经典化的文本典型被微观化、碎片化的片语闲谈取代;以往被动聆听的受众越来越要求与信息发布者的互动,甚至主动参与创作。面对这样的传播语境,传统的专题式道德教化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面对众多来自新传播渠道的节目源,大板块的专题类节目在客观上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面对大众文化俚俗性、娱乐化的趋势,传统式说教在主观上没有说服力。这样一看,要是把一档30分钟的道德建设节目放在黄金时间,与其他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竞争,做到收视率和口碑俱佳,非常困难。没有收视率就会对频道整体升级进位产生副作用。如果放在非黄金时段,即便播出了,也鲜有人问津,无法形成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悖于道德节目建设创办的宗旨,对电视台的资源造成浪费,对栏目带的打造和频道形象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面对这些难题,吉林卫视却想到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做法,《身边发现》每天分四次在频道进行高密度播出,既避免了收视压力,又实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当然,两分钟的节目时长虽富于创意,但在两分钟时间内能够成就较为完整的叙事效应也同样是巨大的挑战。与其他道德建设节目放眼全国寻找重大选题的思路不同,《身边发现》从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挖掘主题,用百姓生活中的平凡场景和朴实语言展现“身边发现”“身边故事”“身边事迹”,这不仅节约制作成本,也给观众以亲切感和熟悉感,传递着温情与感动。总之,微时代,要把道德建设节目做好,离不开节目制作理念、播出形态以及内容方面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