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北部,有一座城,它有个耐人寻味的名字——武陟。五千年的岁月峥嵘成就了这方水土的绝代风华,一草一木都在低声诉说着覃怀古地的恩泽绵长。
踏着清晨露水沾湿的道路,走进嘉应观的瞬间,历史的沧桑便携着温情款款而来。红墙蓝瓦,密檐重叠,纯民族风格的官式建筑,在薄雾的渲染下如同一幅淡彩的宣纸画。信步其中,徜徉殿内,一边享受着精妙设计带来的深刻震撼,一边咀嚼着久远历史留下的浓郁味道,思绪不自觉地飘到了洪荒年代。“咚—咚—咚”钟鼓楼上浑厚的钟声唤回了飘远的思绪,如今的黄河安澜恬静,回头端望大禹塑像,他一如既往眺望着黄河。
时光微凉,历史被春水浸润,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这座原本就韵味天然的城,又被诗酒年华的故事填满。来到山涛与向秀的故乡,踱步妙乐寺塔下,和树荫下乘凉的老人坐下聊天,你会感受到悠悠岁月就在数不清的人与事间更迭。“登城望郊甸,游目历朝寺”,潘岳笔下的妙乐寺已消失云海间,竹林七贤饮酒和诗、坐禅论道也无迹可寻,留下的是“且将新火煮新茗,诗酒趁年华”的洒脱,是“官闲同小隐,酒美足衔杯”的欣羡。
作别无声的建筑,拾掇一下怀旧的情绪。伴随着街巷里回旋悠长的“起刀磨剪子”声,路过或抽着旱烟,或围着棋盘厮杀,或晃着二郎腿儿坐着摇椅闲唠的村民,抬脚迈进一条农家小巷,触摸红艳喜气的门对,古朴质感的木门,花纹浸漶的青石台阶。
叩开虚掩的大门,精致的院落呈现眼前。好客的主人忙不迭升火起灶,煮油茶、烙烙馍,把炒熟的面粉加上花生、芝麻、核桃、怀山药,佐入茴香、花椒、肉桂香料,放在火上一煮,满院子都是茶面香,难怪李商隐当年慨叹:“芳香滋补味津津,以瓯冲出安昌春”。烙馍就更有意思了,一张铁鏊,一个柳木小案板,一人擀,一人烙。小擀杖舞动如风,面片跟着团团转,不一会就擀出直径一尺多圆如月、薄如纸的“张儿”。小擀杖随手一挑,不偏不倚正好搭到铁鏊上。卷起烙馍,蘸着蒜汁,吸溜着油茶,任谁都想大快朵颐一番。午后,冲泡一壶菊花茶,吆喝三五老友带上“宝贝”,聚在院子里,开始吹拉弹唱。怀梆、二股弦这些散落于乡野的古乐,混杂着乡土腔音,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时间,似乎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静静聆听。
追忆这座城的似水年华,它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注视着朝晖晚霞,静待着花开花落,用它的豁达、宽厚、古朴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民风。春秋有序而福祉无边,岁月有痕而文脉延续,愿这片土地和生活于斯的乡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王 璐/撰文 冯小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