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学部年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高到更高水平的措施。现将会议部分学者的发言刊发,以飨读者。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多作贡献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的讲话不仅为宣传思想工作而且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无论对于经济建设中心工作,还是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极端重要工作,都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出贡献。
首先,必须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人才支持。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将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所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必须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提供智力支持。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综合研究把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聚集的优势,积极适应中心工作需求,服务大局,选择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开展党和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再次,要主动走出校园,提供优良的社会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转变观念,在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走出校门,为全党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教材、教师和多种形式的服务,为增强人民团结和民族凝聚力作出贡献。最后,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精神文明支持。(学部召集人 南开大学教授 逄锦聚)
创新意识形态研究方式
主动创新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把握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特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要尊重意识形态研究之传统流变的历史性脉络。要自觉地在历史变迁进程中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意识形态的研究方式,既要反对切断历史,横空出世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方式,又要防止“路径锁定”的历史复古主义的开倒车行为。只有这样,文明的高度以及现实的解释力才能有机达成。
自觉拓展、丰富意识形态研究的视角与内容,在研究创新中优化主导地位,克服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傲慢和无力失语的意识形态虚弱症状。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已经得到了更充分的显现。与此同时,意识形态格局已突破了固化模式而日益成为各种不同利益者的观念形态的反映。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善于区分和运用政治权威与理性权威的不同方式,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彻底性、内部自我建构的自洽性和理论的感召说服性。
当代中国正置身在这样一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的格局更加多元复杂。意识形态作为国家间的一种竞争方式从来没有停止。(学部委员 中山大学教授 李 萍)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是实现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干部队伍保证,也是确保党的指导思想和共产党人信仰能够真正确立的理论保证。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载体就是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才能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和研究基础上的,党的领导干部只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种信仰才能内化于自己的心中,并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现在的干部都比较年轻,都有高学历,又经过实践的锻炼,都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但是,作为党的领导干部除了需要有这些条件以外,还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看家本领,否则就难以履行带领人民群众去实现党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看家本领不强,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要用两条标准来衡量。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一看家本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的基本着力点。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高校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重任,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看家本领,在高校就应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学部委员 复旦大学教授 顾钰民)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科肩负着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好两个“巩固”的历史使命,要认真履行学科职责,发挥好学科优势。
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历史任务,就是要通过学术研究,向社会展现全面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崇高性为更多的干部群众所熟悉;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向社会奉献学者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学术贡献。
以学科建设为平台,努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提倡哲学社会科学的硕士、博士原原本本读一些原著,克服急躁、功利、投机取巧的学习风气。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如何,“看家本领”怎样,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两个巩固”的实际效果。
善于学术争鸣,掌握舆论主动权。首先要敢于争鸣。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诉求都会通过各种媒体、学术会议、论坛等形式表达。只有正确的理论敢于面对错误的思潮,与之争鸣,公众才能在不同观点的论证中比较甄别对与错。其次要善于争鸣。如何争辩也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对某种理论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辨别是非、辨明真理。再次,要愿意争鸣。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者,应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学部委员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卢黎歌)
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表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创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才能为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每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知道新概念创造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深知这种理论创新的艰难。哲学社会科学是用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时代,具有新的解释力量和规范力量的新概念,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时代的根本问题、时代趋势和时代精神,才能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强大的理论生命力,这就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时代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既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现代传承,也是本国现实社会实践的理论表达,创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需要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体认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也需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感受当下中国人普遍的社会心态和实践意志,唯此才能创造中国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概念。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只有对中西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历史和现状都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打造出融通中西的新概念。
哲学社会科学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庞大的话语体系,既是理论资源,也是历史负担,使我们难以说出一句新话。我们只有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面向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说出中国特色的新话语。(学部委员 吉林大学教授 孙利天)
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信息的控制和导向的难度加大,也带来了诸如道德滑坡、腐败和个人至上等一些消极因素。这些都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必须准确阐释“中国特色”。阐释“中国特色”,就是要讲清楚中国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反映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阐释“中国特色”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必须做到的重要工作。
正确认识和看待外部世界,必须在准确阐释“中国特色”中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中,要讲清楚中国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在对世界其他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发展道路的了解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比较来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只有这样,才可以既使我们能够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以及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有客观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同时也才能够使我们真正做到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从而进一步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学部召集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雷声)
在价值多元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当代中国处于价值多元化的快速进程中。价值多元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主流价值,削弱了核心价值,影响到社会力量的凝聚与整合。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合理的价值论和有效的方法论,应当也有可能在对当代中国问题的深度关注与合理解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引领作用,并使自身在形态与内容的统一中获得发展。
引领的前提是反思。应当强化历史意识,深度梳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重大时间节点和演进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反省重大失误,探究深层原因,明晰历史教训,作出哲理性解读,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历史——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由此可以获得更加丰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内涵,更新其理论形态,增强其说服力和解释力,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引领的基础是批判。应当强化批判精神,准确盘点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各种价值取向、各种实践行为等,并对其作出合理性评估,张扬其合理内涵,批判其不合理方面,为人们作出恰当的价值选择提供指导。
引领的关键是预见。应当强化预见能力,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洞悉天下大势,领悟人心所向,把握中国未来走向。正是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引领和实践反思中,马克思主义可以真实走入中国人的实际社会生活与精神家园,发挥出自己的特殊作用。(学部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欧阳康)
学好马克思主义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
学好马克思主义必修课、坚守马克思主义重要阵地,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必修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当代中国与世界,才能把握大势、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从而坚定信念,奋力前行。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对共产党人有着巨大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三是因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梦。
由于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学部委员 武汉大学教授 丁俊萍)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阐述宣传思想工作七方面的辩证关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思路清晰、针对性强。其主题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气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以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学理基础,并克服学术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怀,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辩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对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等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它依然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原则,认识当代世界矛盾的思想方法,实现人类自身解放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盘”、社会转型的“稳定仪”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器”。
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理直”。在学科建设中,要澄清何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和“指导地位”三个基本范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的同时,避免用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教育干部群众,避免把社会生活泛意识形态化,避免用马克思主义“取代”一切思想文化。需要构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赋予时代内涵和学理底蕴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注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这三项权力的联系和区别,在理论宣传上避免频频制造过多不经学理论证的空洞口号和搞形式主义的文字游戏,注意对内和对外宣传中意识形态话语的协调。(学部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陈锡喜)
坚定远大理想 践行现实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集中概括和深刻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两个巩固”的关键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淡化或背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会失去终极目标,迷失正确的方向。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需要千百万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需要经历一个个发展阶段而逐步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都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实现当前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要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打下坚实基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贯彻落实习近平的讲话精神,就要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势,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关系,使其更加自觉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目标,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学部秘书长 南开大学教授 赵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