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一家之言

    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

    ——从《园丁与导游》说开去

    作者:赵 萍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5日 14版)

        新浪微博(@我们1班)这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园丁与导游》(以下简称《园》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了网友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笔者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想要探讨的,不是“园丁”与“导游”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在现代社会,教师角色变化的根本意义。

        在我们的文化或是大众公共话语空间中,有关教师角色的隐喻本身有很多。除“园丁”外,“春蚕”“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也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有关教师的比喻。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比喻的文学色彩远远大于专业色彩,它们不能用清晰有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把“教学工作”的基本面貌呈现给读者。于是,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社会公众,提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上述比喻所表达的师德要求,而不是教师的教学专业性要求。我们不知道也无从判断,真正优秀的教学是什么?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如何发挥引领和榜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园》文引起广泛的关注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社会现象,表明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符号式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的关注也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扩展到教育过程和教学工作这些教育事业的“内核”层面。这也恰恰表明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学校生活,同时也在改革的过程中突破了我们传统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对“教育”的理解。

        那么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究竟是什么?是否如《园》文所描述的“导游”?还是别的什么?在我看来,“导游”的比喻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所关注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专业作用与形象,或者说是教师的“教学”形象,而不是抽象的道德符号。

        我国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习的综合性和生成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和发展性评价。种种努力实际上也都是极力希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从而为每一个儿童提供“成功的前提”。因此,对于今天的教师而言,从专业工作的角度,他们首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与学习经验的“设计者”,他们自身也是“终身的学习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今天的教师教育机构而言,教师的培养绝不再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样的单纯模仿,而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大力探索其规律和途径的专门领域。对于公众和传媒而言,更加深入地了解课堂,了解我国的教育在教学这一“内核”层面上所发生的变革,全方位地观察和理解教师的工作,比单纯地抱怨和批评更富有建设性。更重要的是,全面、丰富的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摆脱符号式的简单化、程式化展示,是对教师专业工作的最真诚的尊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