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志愿者:文明城市创建的先行军排头兵示范员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5日 13版)
    温州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大集合
    南京关爱母亲河环保志愿者捡拾岸边垃圾 资料图片
    杨卫泽
    张丽欣
    吴德金
    贾瑞琴
    李 嘉
    陈一新

        本期主题

     

        “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国城市的最高荣誉,现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在为创建文明城市努力着,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工作也已经到了冲刺阶段。在《2013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中,“志愿者服务”占有很大比例。本期《论苑》特邀请全国6个城市的领导同志发言,畅谈志愿者服务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意义、作用,以及当地的典型经验和亮点,以飨读者。

     

    将志愿服务作为激发社会道义的实践载体

     

        多年来,南京将志愿服务作为充分激发社会道义力量的实践载体,着力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上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撑、项目支撑和组织支撑。全市118万名注册志愿者成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先行军、排头兵和示范员。

     

        完善政策支撑。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2005年颁布了《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将志愿服务纳入法治化轨道。2012年,南京市委制定下发《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拓展社会志愿服务、建设志愿之城的意见》,公布了《南京市建设志愿之城指标体系》,明确了开展学雷锋活动、拓展社会志愿服务、培训志愿者、表彰优秀志愿者等10项常态化具体措施,以及志愿之城建设的28项具体指标,为全市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每年评出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志愿者,成为全市志愿服务大军的标杆和榜样,有效促进了志愿服务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南京“陶老师工作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毛常陆等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

     

        强化项目支撑。南京市主要从项目设计、孵化推广、资金帮扶三个方面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做实做优。市文明办作为全市志愿服务牵头部门,推出了公众心理咨询、公共文明引导、社区艺术教师等一批引导性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联合开展“社会公益示范项目”和“社会公益先锋”评选活动,孵化、推广、激励更多的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和带头人。建立公益基金,加大市财政、福彩公益金等资金投入,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2012年全市启动公益创投,共安排创投资金1200万元,资助10万元以上的创投项目44个。

     

        扩大组织支撑。南京市有效整合各区及各行业、驻宁高校、省部属企业、外资企业的各类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力量,成立南京市志愿者协会,统一组织和指导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和岗中轮训力度,让志愿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适应全媒体时代下志愿服务发展要求,开辟了网上志愿者之家“南京志愿在线”,全市3500多家志愿服务组织落户,通过网上实现服务供需对接,推动了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批依托网络社群建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南京“爱心妈妈QQ群”救助重病宝宝等志愿服务,引发了全城关爱生命、关爱弱势群体的强烈社会反响,吸引了更多的市民投身志愿服务。在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期间,以南京在校生为主的13582名志愿者投身赛会服务,向海内外媒体和参会嘉宾展示了南京青年志愿者的美好形象。(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组长 杨卫泽)

     

    志愿者为城市文明注入新鲜精神动力

     

        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志愿者,他们用真挚的热情高擎起无私奉献的旗帜,催生出引领城市文明进步的道德风尚。他们为哈尔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了新鲜的精神动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力组织发展志愿服务队伍,为文明城提供骨干力量。创建文明城市归根结底是要培育更多的文明市民,而志愿者恰恰就是引领城市文明进步的文明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骨干力量。哈尔滨市以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为牵动,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全力发动广大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短短三年时间,哈市登记注册志愿者已达84万余人。组建共产党员、青老年、巾帼、环保、红十字、法律等22类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成立1000余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建成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648个,为创建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积极开辟建设志愿服务基地,为志愿者提供实践场所。在实际工作中,志愿者还需兼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志愿服务才能更符合市民的多样化、专业化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市围绕加强志愿者服务技能、服务种类的培育,实施了“一个广场、四个基地”建设工程。辟建了全市首个志愿者广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及志愿者可以借助这块专属场地开展活动。建立四个志愿者实践基地,下设若干个志愿服务站(室),提供志愿服务,并不断向社会宣传和推介志愿服务基地。基地成立以来,先后有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10万余人接受服务。

     

        倾心培育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与受益面,为树新风提供学习榜样。从活动内容上,我们着力打造了“我陪空巢老人过大年”“妈妈教我过马路”“弯弯腰、伸伸手,我与文明同步走”等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涌现了徒手勇接坠楼少年的“最美叔叔”谢尚威;勇救两名落水男子的“英雄大妈”杨慧等许多感人至深的先进典型。从活动队伍上,我们精心培育了十年如一日活跃在冰城的大街小巷,被誉为电保姆的“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被誉为无偿献血“红马甲”的王晓明志愿服务队等品牌。志愿者们的善行义举成为哈尔滨文明城市建设的城市品牌和亮丽风景,他们用爱心和真情催生出的“哈尔滨风尚”正推动城市和谐文明的每一步进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组长 张丽欣)

     

    让志愿服务理念融入市民血液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方式之一,志愿服务不仅满足了现代社会公民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愿望,也是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有效补充,更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增强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长春市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已经融入到市民的血液之中,有力提升了市民好素质,塑造了城市好形象,推动了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和城市和谐发展。

     

        开展志愿服务,关键在于组织引导,在于坚持。在领导机制上,我们成立了以市文明委领导,文明办牵头,教育、民政、团委等部门组成的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建立了上下联动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志愿服务网络;在队伍建设上,建立了以广大党团员为骨干,机关干部、社区群众、企业职工、部队官兵、自由职业者等群众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志愿者人数达到城市人口总数的10.33%;在运行机制上,从2011年起,长春市先后出台了《长春市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长春市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长春市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等文件,并以财政划拨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专项资金;在激励机制上,创立了志愿者组织服务活动考评制度和注册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对优秀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组织引导志愿服务的同时,长春市围绕生存性、安全性、发展性三大类民生需求,建立起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对接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针对城市特困家庭,组织开展“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志愿行动,针对儿童和老人群体,开展以帮助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为主要内容的“代理妈妈”活动和以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为主要内容的“快乐周末”活动。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的“共建绿色家园”“保护母亲河”等活动中,共有17.6万名志愿者投身到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活动中来,为全力打造绿色宜居城市作出了贡献。

     

        2012年8月,中央文明委在长春市召开了全国志愿服务活动座谈会,将长春市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推向全国。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全市已有27名志愿者当选各级“道德模范”,占全市道德模范总数的27.84%,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他们的感人事迹已成为提升长春市民道德自觉和道德精神的生动范本。(吉林省长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吴德金)

     

    志愿者用行动证明城市软实力

     

        志愿者,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新生力量;志愿服务,是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尺。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深深浸染着这片热土,志愿服务的精神也得以不断发扬光大。几年来,商丘市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总数已达到7.5万人。可以说,在商丘,每个角落都闪动着志愿者的身影,每名志愿者都是一颗文明之星。

     

        志愿服务温暖一座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志愿者用自己的力量和行动证明着城市的另一种软实力。商丘市文明委每年召开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会议,统一动员、统一部署,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方式。志愿者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在道德大讲堂为市民讲授中华文明礼仪,在十字路口劝说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在商丘古城景区提醒游客爱护环境,在车站为打工者提供各种帮助,在村镇里为空巢老人和孩子表演文艺节目……特别是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这支志愿服务团队,组建5年来,义务救援281次,挽救了43条生命,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救援界的一面旗帜。

     

        志愿服务绘制文明符号。走在商丘街头,随处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佩戴的标识和温暖的笑容已经成为一个文明符号。志愿服务行动紧跟文明城市创建步伐,根据志愿服务需求和志愿服务资源,细分成若干个志愿服务小分队,采取常驻志愿者与流动志愿者相结合,专业技能志愿者与普通志愿者相结合,8小时志愿者与24小时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了志愿服务队伍在人员、技能和时间等方面的相互补充。

     

        志愿服务传递奉献信念。志愿者的数量是有限的,志愿服务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志愿者的爱心是无限的。商丘大力培育“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传递正能量”的志愿文化理念,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的感人故事,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时尚”;注重培育更有活力的青少年志愿者,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把志愿服务的要求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之中,使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河南省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商丘市文明城市创建专项工作组组长 贾瑞琴)

     

    让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的生活方式

     

        志愿服务是组织和个人进行无私奉献、实现社会价值的方式之一,其精神内核、价值目标、实现途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也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群众性的志愿服务是发挥群众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一个城市发挥好志愿服务的作用,既可以发展社会文明、加强区域软实力,又可以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在实践中,全民参与、规范运作和生动活泼的志愿服务为珠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带来了朝气和活力。

     

        目前,珠海注册志愿者已达18.6万人,志愿者人数占建成区常住人口约18%,基本形成了市文明办统筹,市志愿者联合会指导,以各级志愿服务队和各类志愿服务阵地为依托的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网络。其中,主要公共场所和街道社区均有“蓝天小屋”志愿服务站;350支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在便民利民、扶贫帮困、幸福村居建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0多支珠海市精神文明志愿服务队、500多支香洲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200多支高校志愿服务队、26支关爱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专项志愿服务队和277个老年志愿者服务团体活跃在全市各个角落,让珠海这座城市处处充满了爱和温暖。

     

        经过探索,珠海目前已形成了统一的志愿服务管理平台——“珠海·志愿时”,实现了志愿服务在登记注册、招募录用、管理监督、考核激励、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设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运作。

     

        为了让规范形成制度,让群众性的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时尚、自觉需求和鲜明特征,必须进行制度建设,才能为志愿服务提供可靠保障。

     

        去年,珠海利用特区立法权,颁布了《珠海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规范志愿服务活动。《条例》规定,建立珠海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系统,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均可根据需要成立志愿服务组织。提倡和鼓励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依据其社会服务项目的需要,组织和指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志愿者服务达到一定时数的可授予特别奖、金奖、银奖、铜奖和服务奖章,可优先享受社区照顾、社区养老、社区互助等公共服务和自助服务,外来人口可以按规定享受积分入户,其子女享受积分入学等政策激励。

     

        通过强化宗旨意识、广泛发动群众、形成网络覆盖、实现规范有序、完善体制机制,珠海的志愿服务已成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有力支撑以及亮丽而持久的城市名片。(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任 李 嘉)

     

    志愿服务凝聚城市文明正能量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市场经济的风向标。温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用实例证明,市场经济搞得好的地方,精神文明也照样可以搞得好。因此,我们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抓手,以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为重要切入点,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凝聚城市文明正能量。

     

        致力文化引领,推动志愿服务深度化。志愿文化是志愿服务的灵魂和价值基础。温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主张“义利并立”的事功思想,为志愿服务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温州通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道德讲堂、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普及“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快乐志愿、随手公益”的志愿文化,使自愿服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态方式。前年“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中,温州有数万人自发参与救援,特别是有3000多人自发参与无偿献血,呈现了全城爱心大集结的感人场面。

     

        致力组织引领,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化。志愿组织是志愿服务的桥梁纽带。温州推行自我管理、自主项目、自行策划的“细胞化”运行模式,有效夯实志愿服务的组织基础,不断推动志愿服务队伍由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型转变。现在,市区每10位市民中就有1名志愿者,每年志愿服务达15万人次、25万小时,志愿服务已成为温州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社会公益活动。

     

        致力特色引领,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特色服务是志愿服务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温州坚持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为要求,以“希望工程爱心联盟”“大学生绿色论坛”“志愿服务星级认定项目”等为载体,推行“定人定时定岗”志愿者派遣行动,开展了公共文明劝导、关爱山川河流、关爱空巢老人、全民绿化认种认养等系列志愿服务,形成了志愿服务的特色品牌。

     

        致力温商引领,推动志愿服务组团化。温商群体既有财富,更有爱心,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温州因势利导,充分整合内外温商资源,搭建温商行善助困、回报社会的志愿服务平台,集合203家温州商会、248家温籍侨团,组建“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成立民营企业慈善基金,实施“爱心接力计划”,资助“明眸工程”,积极投身于全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浙江省温州市委书记、温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组长 陈一新)

     

        (本版发言由本报记者郑晋鸣、杨连成、陆健、孙明泉、朱伟华、曾毅、刘先琴,特约记者任爽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