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4日 星期二

    一枚铺路的石子(报告文学)

    王国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24日   01 版)
    标题书法:孙学峰
    2011年9月,兰辉(右三)在北松路上调研工程建设。资料照片

      1990年5月,时任北川县文教局县少年队总辅导员的兰辉,给自己教过的学生向忠诚撰写初中毕业留言:“无可选择地行进在布满荆棘的荒原,每当日暮之时,回回首,往日的实绩会给你前进的勇气;太阳已前行,不要有任何的犹豫与怯懦,跨上时间的骏马。不管幸福与否,那都是一种欣慰。” 资料照片 

        兰辉爱好杜甫的诗,《人民文学》《当代》《钟山》等文学刊物,一度是他的最爱。作为北川羌族自治县一名基层干部,他经常风尘仆仆地来到百姓中间,用滚烫的心,开辟出一条条“兰辉小道”——

     

        整个7月,暴雨几乎在北川“安家”了。

     

        北川,全境皆山,这里生活着的羌族同胞习惯于半山耕作,畜牧狩猎,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所以,这里落雨,泥石流、塌方事故频繁,老百姓出行容易受阻,辛辛苦苦把道路疏导畅通了,又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北川人自然不肯屈服。他们顶风,冒雨,抢险,救灾,徒步走,用肩扛,用手拉,硬是让路在眼前再度铺展开来。

     

        在擦拭汗水、雨水歇息的一瞬间,不少北川人心头痛起:这样的时刻,再也见不着一位战友的身影了。

     

        往年的汛期,他必定蹙着眉头,心急火燎,不舍昼夜,一路疾走,来到大家的身边,跟大家站在一起。

     

        他个子不高,干瘦,雨衣披在身上,显得肥大,不协调。发白的牛仔裤上,淤泥点点,扎眼。手机不离手,电话一个接一个,多半时间对着手机吼,要车,要人。眼镜的镜片,啤酒瓶底一般厚,雨水放肆地“捣乱”,顺着镜片往下流,他不得不摘下来,在衣服上敷衍地擦一擦,再戴上。

     

        此番情景,只能定格在镜头里,收藏在身边人的记忆中。

     

        但是,透过眼镜投射出的目光却是那么真切,溢满坚毅,饱含力量。

     

        这可以从他生前最后的几张照片里轻易地捕捉。

     

        5月22日上午,天气预报说,中到大雨就要普降北川。在县政府分管交通、安全、民政等工作的他,职责在肩,触电了一般:××路会不会很脆弱,扛不住?××路一旦不通,老百姓出门怎么办?××路一到汛期就不太平,要不要提前封了?车行路上遇到塌方,如何是好?

     

        那时的他,脑袋里装的全是这些。

     

        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顾不及刚刚做了痔疮、肛瘘手术,正处于休养期,随身带着鼓鼓的药包。

     

        23日上午8点,他启程出发,目的地是曲山镇、漩坪乡、白坭乡。他叮咛了一路,协调了一路,也疼痛了一路。这个病,让人有点难堪,他不得不两次中途下车,找个僻静的地方,自行换药。而第三次恰好选在了赫赫有名的唐家山堰塞湖边上。

     

        脚再往前迈一步,就是直挺的悬崖,像一面墙。唐家山堰塞湖看似水流舒缓,却透着威严,张着大口,从河底发出怒吼。那时的他身体原本就虚弱,又高度近视。他起身,想抓住一点什么,但眼前白茫茫一片,双脚不听使唤,往下一滑……

     

        悬崖!47.5米!

     

        那天晚上,北川的夜空大雨如注,电闪雷鸣。

     

        7月30日上午,我来到出事地点,见一段横木在湖中漂浮,笔直得有些倔强,宛如大自然为他树立的一块墓碑。

     

        不知上边是否刻有这样一行字:兰辉,回族,1965年生于北川,中共党员,生前为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2013年5月23日因公殉职,终年48岁。

     

        湖水浑浊,静静地流,载得动几多愁?

     

        然而,一旦走近他的家人、同事、生前好友,读他的文字,读他的眼神,全方位地与他“接触”,就会强烈地意识到,悲愁于他显得多余——

     

        他有一颗滚烫的心,时常热情似火,奔波在路上,甘于做一枚铺路的石子,垫高他人的身躯,畅通前方的路。

     

        他乐于在精神世界里徜徉,以诗的品格,以歌的旋律,蓄满力量,反哺他挚爱深沉的一方水土。

     

        他把老百姓放在心坎儿上,摸着良心行事,尽力张大自己的双臂,呵护曾经泪水纵横的父老乡亲。

     

    他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拨亮一盏盏希望的灯

     

        兰辉是一个拿过教鞭的人。

     

        1983年7月,他从四川孝泉师范学校毕业,担任北川白坭学校教师。1985年8月,他考入位于四川遂宁的川北教育学院,就读中文专业,学期两年,毕业后再度回到家乡,担任北川擂鼓中学语文教师。

     

        同事陈天明回忆,在擂鼓中学工作期间,兰辉喜欢家访,一个学生也不放过。山里的天气像娃娃脸,说变就变,出门时天气晴朗,半途中大雨瓢泼,有时兰辉齐齐整整地出门,进门却是一身泥,还拄一个竹棒,多少有些狼狈,但他乐此不疲。 

     

        就是通过这样的家访,兰辉逐渐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大朋友,为他们扫除学业的障碍,解开心里的疙瘩。

     

        尽管兰辉的工作、职务几度变更,但是他在学生向忠诚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位老师,而且是“人生导师”。

     

        家里穷,负担重,向忠诚的学业多次“摇摇欲坠”。兰辉稳稳地帮他扶住了:他屡次登门,接过向忠诚父亲递过来的烟,一边呛得直咳嗽,一边使劲地夸:你们家忠诚不错,有出息。要么直接到田间,请向忠诚的母亲歇一歇,坐在田埂上摆一摆。

     

        这么好的先生,难得一见,父母心动了,不再要求向忠诚辍学回家,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这个孩子读书。

     

        当这个家实在交不上学费时,兰辉毫不犹豫,自掏腰包垫上。

     

        一切都看似妥当了,但事实上还没有消停。

     

        刚上中学,新的环境,难免有些不适应。再加上青春萌动,愁绪纷飞,亟待心与心的碰撞,携来几缕慰藉。向忠诚将心事诉诸笔端,说给他的兰老师听。

     

        至今,向忠诚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日记。1987年9月29日晚,他写道:自己想家了,原因包括饭菜太少了,起床、睡觉都太早了,洗脸洗脚都是冷水,受不了。他希望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安心学习。

     

        “一个人最怕的是懵头懵脑,什么都不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你很明白环境,学校生活是比不上家里,但习惯后就好了,我们都是从学生来的。”这是兰辉在这则日记后边写下的一段文字,与学生交心。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始终保持着职业敏感。向忠诚把“孤单”写成了“狐单”。兰辉手拿红色墨水的钢笔,在“犭”之上,重重地叠了一个“孑”。

     

        一番劝导,只管了几天。同年的10月14日,向忠诚再度在日记里写道,当天明明是周三,他感觉已经是周六了,遭到同学的取笑,“甚至我自己最后都感到好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寻找着答案,思索着,探求着,不知如何是好”。

     

        他的兰老师语重心长:“雄鹰之所以展翅高飞,是因为它经常在暴风雨中锻炼。要做个刚强的男子汉,也得到外面闯闯。别只恋着家。”

     

        1989年9月,兰辉调任北川县文教局县少先队总辅导员。向忠诚慌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就要中断了?

     

        他向兰辉写信,很快就有了回音。如今,这封回信有些皱巴巴的,但字迹依然清晰,情感仍然恳切:“感谢你的一份诚挚心意……希望你洁身自好,不要松劲。”

     

        向忠诚不曾“松劲”,一举考入西南民族学院(即现在的西南民族大学)。但学费又是个老大难。当年正好推行“希望工程”资助大学生行动,前提条件是“品学兼优,家庭特别贫困”的应届毕业生。兰辉闻讯,四处奔波,硬是争取下来一个名额,“我幸运地成为四川只有5名、全国只有100名的被资助对象”。

     

        他们非亲非故,演绎了一段动人而纯粹的师生情谊。

     

        现在,向忠诚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计划以恩师的名义,设立一个爱心基金,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兰辉点亮的一盏明灯,不灭。

     

        虽然之后远离了教师岗位,但兰辉并没有脱离“师者”的身份。

     

        1992年,高晓芳参加工作,被分配到陈家坝小学任教,并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如何履行好这个陌生的角色呢?新手上路,难免犯怵。

     

        这时的兰辉,以县少先队总辅导员的身份出现在高晓芳的面前。“开学检查工作的时候,他找到我,和我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交流。他说,少先队辅导员,就是要了解孩子,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用什么样的活动吸引他们,在活动中告诉他们是非对错,树立正确的观念。孩子喜欢你了,喜欢参与你的活动了,知道怎样做了,你就成功了。”

     

        高晓芳找到了方向,工作开始有了眉目。

     

        通过两年的摸索,她的工作有声有色,并被调往临近北川老县城的任家坪小学任教。此时,兰辉已经升任团县委书记,他给予的帮助连绵不绝。

     

        “他是后盾,像是一个筑梦者,默默地在后边发光。而我却站到了前台,领着孩子们追逐一个又一个梦想,体会着快乐与成功。”在高晓芳眼里,这个人,就是一个大哥哥,擎着火把领路。

     

    他自称“文学迷”,对民族文化爱得深沉

     

        生活中的兰辉,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

     

        他的父亲兰甲正,年届八旬。在老人的印象中,家里的这个老三,穿的皮鞋总是一补再补,上边有好多的“疤疤”。家人都看不下去,偷偷地扔了。兰辉知道了还一肚子的意见,说下雨不能穿,天晴还是可以穿的嘛。再说下乡就要爬山,再好的鞋子也给穿坏了。

     

        在北川县电视台记者左雪的印象中,春秋季节,兰辉好像就一件衣服,深蓝色的夹克,已经洗得泛白。他似乎没有用过什么名牌,也没有什么派头。

     

        对于饮食,兰辉“不择嘴”,但也有特别的喜好,那就是酸菜。“吃饭,有酸菜炒牛肉,他就打心眼里高兴。吃方便面,首选也是酸菜味的。”兰辉的驾驶员陈邦清回忆道。

     

        陈邦清说,如果下属在工作上有什么纰漏,他毫不留情,就像一个“火炮”,一点就着,威严得很。但私下里,怎么来都行。

     

        兰辉一米七二,体重不到60公斤,显瘦,四川人喜欢说“干”。所以,有人直呼兰辉“干哥”,他也应下。而“干哥”和“干锅”相近,有人更大胆,打趣地喊他“干锅”。他没脾气,咧着嘴笑。

     

        这样的一个人,在工作上风风火火,在生活中平易近人,目光却投向远方,内心追求精神的丰盈。

     

        在川北教育学院就读时的同学刘勇说,当年的兰辉,时常和他谈结构主义、意识流、朦胧诗、罗素、萨特等,钟情于杜甫的诗,喜欢在细雨中散步,还下过决心要报考“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的研究生。

     

        据同事李华云回忆,在白坭学校任教时,那时的兰老师“随手掐一本书”;在妻子周志鸿眼里,“他啥子书都要翻一翻”。

     

        2012年6月16日,在名为“曲山兰辉”的新浪微博里,兰辉动情地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四十年前的今天,北川老县城。图书馆阅览室,一间破旧的穿头架子房中,昏黄灯下我开始认识外面的世界。”他爱读《文物》杂志,这培养了他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浓厚兴趣。所以尽管后来他的工作与文物、历史、考古、宗教没有多少关系,但依然愿意读读这类书籍。

     

        他还提及,读初中时,迷上了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当代》《钟山》是他的最爱。由于父母在茶厂工作,兰辉喜欢“混入”这里的仓库,“躺在团结牌砖茶上,听雨打瓦,借房顶亮瓦的光线,闻着书香吸着茶香”。

     

        对知识的汲取和渴望,贯穿他的生命始终。

     

        一段时间,东北某县涉及中日关系的敏感问题。兰辉在微博上给予关注,并说自己刚在图书馆翻阅了2011年第6期《散文选刊》杂志,上边刊有散文家韩小蕙的《火与剑,还是康乃馨?》,提请网友读一读。

     

        他在北川老县城的家,被地震毁于一旦。整理旧物时,他挑出了一套中国文化书院的教材,“这让我想到那年到成都授课的汤一介”。

     

        另外,北川县政协在震前编印的一份文史资料,他也保存了下来——尽管目光在远方探寻,但他的双脚始终踩踏在故土上。

     

        他分管史志工作。2009年,北川县史志办按时编写出了《年鉴》草稿,报送兰辉审查。史志工作,事关重大,特别是这本《年鉴》涉及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兰辉格外牵挂。

     

        这位曾经的教书先生,拿起笔来,逐章逐节地审读,字斟句酌,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并提醒编写人员,这部书有千钧重,是要进入北川历史的,容不得半点马虎。结果这一改,就是一个年头。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尽管自己是回族,但兰辉心系羌族文化的未来。

     

        在微博上,有人探讨“成都”一词的来历。兰辉参与其中,说好像在资料上看到过,“成都”是古羌语,“应该是任继愈的推断”。

     

        学生向忠诚身为羌族,却对羌族历史、文化不甚了解。兰辉着急了,2003年塞给他两盘VCD影碟,分别是《羌族萨朗舞曲精选·羌魂》和《风从羌山来——羌族风情歌曲》,要求他好好地学一学,并现场露了一手,一遍遍地教。

     

        向忠诚依稀记得老师唱的是《砸酒歌》:“清亮亮的咂酒唉,依呀勒,松勒哦,依呀勒,松勒哟,请坐,请坐,请呀坐唉,咂酒唉也,喝不完,再也喝不完的咂酒唉……”

     

        兰辉喜欢羌笛,认为“不屈的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北川的羌绣,发展前景大好。县残联理事长彭长诗说,兰辉跟他提及过,可以组织残疾朋友制作塑料花,和羌绣结合起来,既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又弘扬了羌族文化。

     

        北川的档案修复工作,令他揪心。县档案局局长苏义德记得,兰辉曾经对他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特别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档案,是无价之宝。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收集、整理,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后代。

     

        2012年11月16日,历时3年,52300卷北川档案的修复工作终于大功告成。在位于雅安的四川省档案学校举行的转运仪式上,兰辉难以抑制内心的欢欣,禁不住跳起羌族风情的萨朗舞,引吭高歌。

     

        走进北川档案馆的大厅,“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工作重在资政、存史、维权、育人”两条标语颇为醒目。或许,这就是兰辉为何那么兴奋的最佳注释吧。

     

        档案记录历史留下的印迹。有意思的是,北川档案馆里留存了一份他个人的印迹。

     

        这是一封亲笔信,写于1993年8月11日。那时的他,担任共青团北川县委副书记。好友王玉梁在青片乡工作,他命笔倾吐心声:

     

        “……从我所看到的实例来看,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之整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如果一个干部把许多矛盾直接甩给上级,其领导能力就会打折扣了……作为干部,吃亏、忍气也是一个工作方法。具体工作中,忍气并不说明你就‘’‘软’。

     

        “对利益的得与失,希望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以得而狂喜,不以失而忧悲……黄金无论埋多久,终究是黄金。”

     

        他还特别提及:“我的工作方法是从旁提醒。”

     

        这个工作方法,他用了一辈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抱病到一线督战,就是为了“从旁提醒”沿途乡镇政府切莫大意,确保百姓的财产免遭损失,确保百姓的生命安全。

     

        而在平时的闲暇时间,他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不断地发声,“从旁提醒”,为曾经千疮百孔的北川疗伤,唤回乡亲心灵的安宁——

     

        “祝福所有幸存者。让我们放下苦难去拥抱幸福。”

     

        “北川不是北川人的北川,而是所有具有爱心的人的北川。北川更应勤奋苦干,来诠释感恩二字。”

     

        “未来的北川需要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

     

        “痛定思痛,北川躺在‘救援’的床上能填饱肚子吗?需自强!”

     

        “爱,是这座城市的主题与名片。”

     

        “漫步走在新城,一人。在静谧中去听鸟叫观微漪,感受初夏的美丽。要去发现,才能感受到新县城的情怀,老县城毕竟逝去,热爱生活就从热爱新县城的一草一木开始吧!”

     

        “膨胀的自负就会狂妄。谦虚吧,朋友。”

     

        “誉中静,讽里静。庭前仍花开花落。”

     

        “思考总比去搓麻将好。”

     

        “累了,就歇歇吧。如果步行在山野,那就找棵大树乘凉。如果是工作累了,生活累了,不妨去下图书馆。暂时放下那些烦恼,静静地坐在书桌边。书中那些贤人会引导你回溯,反思,展望。昨天读了蒋勋的几篇散文,给人启迪。”

     

        “暮色又染 浑身苍茫/手提夕阳/巡重重关山/峰回处 炮声阵阵添新路/更兼工人挥汗如雨……”这是他写给筑路工人的诗句。“手提夕阳”,多好的意境。

     

        “我认为有水准的图片应该有意境。通过图的设计和构思,主题物及背景的烘托,表达出作者的一种美学观点或者哲理。”他这般点评网友的摄影作品,精神的求索在字里行间喷薄欲出。

     

    他开辟的一条条“兰辉小道”,通往百姓心间

     

        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兰辉应付自如。尽管“官”越当越大,但本色依旧,“官气”始终欠缺,进城务工人员母军贤就把他视为朋友、兄弟。

     

        曲山镇白果村村民母军贤的爱人没有工作,女儿遭遇车祸,儿子又因伤致残,真是祸不单行。震前,他在老县城蹬人力三轮车,勉强维持生计。震后,新北川重新规划,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人力三轮车上路。这等于把母军贤一家人的饭碗给砸了。另谋生路,不知如何下手。无奈之下,只好伙同其他人一道上访。

     

        工作人员解释了一通,母军贤不满意,执拗要见管事的。得到的答复是管事的下乡了,过了晌午回来。母军贤就候着,多少带着怒气:是不是托词,故意不见呢?

     

        下午一点多,几个人进来了。母军贤也不知是何方神圣。有人说,兰县长,先吃了饭再说吧。“瘦个子”手一挥:群众都等半天了,我不吃饭,先跟他们摆一下。

     

        说话间,就坐到了母军贤的对面,“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你们今天等久了。他说你们有啥子诉求,有啥子心愿,都摆出来,政府想办法”。

     

        这个管事的,说话就是让人心里暖和。

     

        刚交谈了一阵,有人急匆匆地过来,说“生命通道”擂禹路又中断了。“瘦个子”神色慌张,立马起身,一边道歉,说有要事必须及时处理,一边让母军贤留下手机号码,承诺择机再谈。

     

        这是不是虚晃一枪?

     

        没过几天,母军贤接到电话,被邀请到“瘦个子”兰辉的办公室,聊了一通。午饭时间到了,兰辉提前预订好座位,再领他来到餐馆。一进门,跟服务员说,我的客人来了,上菜。

     

        “他说我是‘客人’……”说这两个字时,母军贤一顿一顿的,打了着重号一般,眼眶已经泛红。

     

        他依然记得,餐馆的名字叫“羌家儿女”。

     

        经由兰辉的牵线搭桥,母军贤当上了保安,女儿的工作也有了着落。

     

        “他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眼泪在母军贤的眼眶里打转。

     

        “他永远是我的‘朋友县长’。”他已经哭出声了……

     

        而在23岁的“可乐男孩”杨彬那里,兰辉连“县长”也算不上,“有一次我叫他‘兰县长’,他不同意,要我叫他‘兰叔叔’”。

     

        当年,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了整整三天,杨彬才被救出,身体状况很糟糕,不得不高位截肢。重见天日时,他的心愿是喝一听可乐,感动无数人。

     

        大学毕业,他要闯一番天地,寻找自主创业的路子。信心有了,具体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分管残联工作的兰辉获悉,主动与杨彬联络,之后打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与相关部门沟通,以优惠的价格,在新县城替杨彬租下300多平方米的门面;办好营业执照,安排专人送上门;争取两万元的创业基金,力助杨彬办起了“北川可乐男孩汽车美容馆”。后来,杨彬计划在新县城“巴拿恰”步行街开一家“可乐男孩特产店”,实现网络和实体店同步销售。兰辉鼓掌欢迎,又替他力争到8万元创业基金。

     

        每一个动作都瓷实得很,“砸地有声”。

     

        “有啥事直接给我打电话!”兰辉特地留下手机号码。杨彬这个侄儿,他认定了。

     

        杨彬很争气,生意红红火火。他想表达内心的谢意,今年春节期间,邀请他的兰叔叔聚一下。兰辉在电话里一口拒绝;“彬彬,你把事业干好了,把生活过好了,就是对兰叔叔最好的感谢了。你把事业做大做强,给北川残疾人创业带个好头。”

     

        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杨彬也有一时迈不过的坎儿,“我要像男子汉一样去面对”。他攥紧了拳头,让人们看到了兰辉的影子。

     

        兰辉的光芒,何止洒在杨彬一个人身上——

     

        1996年6月7日晚,时任北川通口镇镇长的兰辉,为了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在中巴车上勇斗歹徒,致使头部、腰部多处受伤。北川档案馆里有一张1996年的《公民见义勇为受奖审批表》,兰辉被评为当年的县公民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获颁奖金100元。

     

        永昌镇尔玛社区残疾人吴刚,一直追寻自己的歌手梦。兰辉是他的“铁杆粉丝”,为他鼓劲呐喊,“怒放的生命,灿烂的青春,无悔的追求,吴刚,我敬佩你!”

     

        擂鼓镇麻柳湾村酒厂的女老板李堂会,在震后危房拆迁补偿问题上有了心结,四处上访。2011年夏,她新建的养猪场被山洪冲毁,一人站在雨中嚎啕大哭。恰好兰辉路过,撑开雨伞,递到她的手中,细心抚慰。经过兰辉主动的关爱和感化,李堂会重新“站”了起来。

     

        震后出生的儿童朱康义,先天双耳失聪,兰辉帮他争取资助,完成了人工耳蜗手术,让他首度聆听到了这个世界的清脆鸟鸣……

     

        涉及到老百姓的事,兰辉心细如发。他总是设法以一己之力,抚慰他人的创痛,投射一丝暖阳。

     

        北川的道路,他牵挂于心。接手分管交通、安全,谁都知道这是两个“烫手山芋”。又是山区,又是地震灾区,交通工作是个“急难险重”的活儿;而安全又是头等大事,北川县安监局局长陈国兴记得,兰辉曾经动情地叮咛:“现在的北川人,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绝不能因为我们工作失职,让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再次受到伤害。”

     

        在路上,是他的工作常态,这时的他,警觉得很,眼睛像雷达一样,到处搜寻,试图发现某些端倪。

     

        这两项工作,他起初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既然受命分管,岂能甘心“看热闹”?他自行购书,了解技术标准与质量规范,力求让自己慢慢入行。

     

        他更明了,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所以,陈邦清回忆,出车时,坐着的兰辉一点也不“安分”,眼睛四处瞄,看到哪个地方不太对头,就问:“这是不是个‘歪货’?”

     

        始终处于工作状态的兰辉时刻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

     

        今年3月,马桃路施工期间,他沿途督查质量。这条路,与桃龙乡大鹏村一组村民王诗山的家擦肩而过。王诗山年逾花甲,双腿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常年坐在轮椅上。原来的设计方案,没有考虑修建残疾人通道。这就意味着,路虽然通到了家门口,但跟王诗山没有多大关系。

     

        一扇门,眼看就要无情地关上了。

     

        在走访时,兰辉知道了这个情况,他立即召集指挥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人员,研究部署解决方案。

     

        最终,不仅铺设了一条残疾人通道,而且根据王诗山住处的特点,为他增设了排水沟。

     

        这条通道,是一条有形的“兰辉小道”,让人性的温度“畅行无阻”;而有太多无形的“兰辉小道”,直抵百姓心间,让人间的爱意如花绽放。

     

        他自我告诫:“得到信任不容易,要失去信任在瞬间。”所以,他不敢懈怠,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

     

        但是,他开辟的“兰辉小道”上唯独没有家人的身影。至今,他的妻子还是个临时工,其他兄弟姐妹也没有正式的饭碗。他们也有私心,希望兰辉帮忙安排一下,还委托老父亲出面做工作,得到的回复是统一的:“不得行。”

     

        “他说,我们再困难,有没得残疾人困难?有没得五保户困难?他们政府不管,哪个管?”父亲兰甲正说,儿子每次都这样反问,理直气壮。

     

        兰辉有自己的考量。

     

        “我会在余下的日子中让每一天发光,为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虽然我不富裕,虽然我讷言少语,不愿表白,但我相信,诚,会激发有感情的人。”2011年7月26日凌晨时分,他在微博里真诚坦露心迹。

     

        “当我们走出围城去感受他的痛苦,去帮助他解决困难,他会幸福的,帮助了他人并得到好的效果,自己也是幸福的。如‘走基层’‘党员干部帮扶活动’等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愉悦。当然更重要的是密切了党群鱼水情。”2012年6月2日,又一个凌晨,他在微博里阐述自己的“幸福观”。

     

        “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所做工作与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在《2012年度述职述廉报告》里,他这般自我检讨。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以前,兰辉喜欢给老百姓留手机号,还要干脆地说上一句:“有啥事直接给我打电话。”现在,这些受过帮助的人,来探访兰甲正时,也习惯性地留下手机号,告诉老人家:“有啥事直接给我打电话!”

     

        兰辉殉职的翌日,北川县县长瞿永安收到一则短信:“兰县长是个好人。他简直是个好人!你们要把他的精神弘扬光大。”

     

        署名——“普通百姓”。

     

        他把“普通百姓”装在了心里,“普通百姓”把他置于头顶。

     

    短评

     

    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

     

        北川羌族自治县原副县长兰辉同志,殉职于为百姓排忧解难的路途中,令人扼腕叹息。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他身上蕴含的精神品质与人格魅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兰辉始终坚持强化党性修养,始终坚持提升政治觉悟,始终坚持培育人文素质,始终坚持增强业务本领,拥有强大的精神库存和能力储备。宽广的情怀,宏阔的视野,让他在走向普通老百姓时,能够得心应手地与他们打成一片。

     

        在群众面前,兰辉乐于蹲下身来,以谦卑的姿态,聆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苦与乐,解决他们面临的疑难问题。群众有难事,他并没有绕道走,而是主动地迎上去,始终走在为人民服务的宽阔大道上。他的所作所为,既密切了党群关系,赢得了拥护与尊敬,又促进了社会和谐,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他充满智慧地处理好了个人“小天地”与社会“大天地”之间的关系,没有陷入凌空蹈虚、好高骛远的泥淖,没有端着架子、自视清高,而是脚踏实地,不玩虚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把真诚和爱心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普通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分忧,力求让经手的每一件事都“落地有声”,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务实品格。

     

        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是兰辉恪守的准则。他在工作上不肯“将就”,涉及到原则问题不留情面,绝不姑息,“八小时之外”依然坚持党性不动摇。但在生活中他又不太“讲究”,不搞特殊化,崇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不谋私利,不为家族成员谋取利益,讲道德,重操守,顾大局,始终追求风清气正的精神境界。

     

        对事严、对人谦、对己俭,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兰辉努力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他宛如一扇窗,让我们领略到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他还是一面镜,让党员干部可以对照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寻找差距,汲取精神养料,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他更是一盏灯,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烛照更多的人快马加鞭、奋勇前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