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4日 星期二

    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

    释放区域发展战略的更大红利

    ——关于建设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调研报告
    调查人:姜异康(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24日   15 版)
    2013年8月27日,姜异康(右)在临沂市苍山县下村乡灰泉村调研时与村民交谈。

        由于各种原因,山东西部地区目前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近年来,为了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路子,我们不断深化对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今年年初,省委常委会决定把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作为重大调研课题,由书记省长共同负责。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并于8月底召开会议作出部署。回顾调研和决策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联系群众、摸清实情、把握规律、科学决策的必由之路。

     

        山东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东平2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分别占全省的42.8%和46.5%。该地区是我省与华北、华东和中西部联结的重要门户,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富集,交通发达,工业体系相对完备,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错落分布,在山东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由于各种原因,山东西部地区目前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如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为了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路子,我们不断深化对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我到西部县(市)普遍进行了调研考察,并在聊城市东阿县建立了联系点。今年年初,省委常委会决定把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作为重大调研课题,由书记省长共同负责。我和树清同志分别带队,还有几位省级干部参加,在此前调研工作基础上,集中深入到西部各市县50多个乡镇、村,与数百名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召开省直部门和专家学者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调研报告》。这个调研报告,分析了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述了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定位和内涵,提出了发展重点、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有关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并于8月底召开会议作出部署,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回顾调研和决策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联系群众、摸清实情、把握规律、科学决策的必由之路。

     

    站在统筹全省发展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必要性可行性

     

        建设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首先要分析西部地区能不能加快发展、怎样加快发展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中深刻感受到西部目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又蕴藏着巨大潜力,从全省大局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部分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我省的省级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分别占全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总数的77%和73%。我们在西部地区基层调研时,亲身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强烈愿望和不甘落后、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区域内和相对于周边的良好发展态势、巨大潜力。通过科学制定和积极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是基于我们对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本省省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顺应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第二,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是抓住机遇、挖掘潜力,培植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山东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西部6市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29.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到全省的22.5%,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省的10.6%,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6.9个百分点。这些差距,实质上是发展阶段的先后,差距的另一面就是后发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目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也处在转型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发展空间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商务成本增高等变化,这有利于西部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承接先进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随着外需减弱,国家加紧实施扩内需措施,有利于西部发挥人口多、市场大、空间广的优势;西部相对周边地区居于优势地位,有多项扶持政策的叠加之利,有全省经济的强大支撑,必然会形成集聚辐射的环境落差,邻边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善于从经济发展大势中找准工作着力点,善于从存在的差距中看到潜力,为推动山东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打开新局面。

     

        第三,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是进一步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格局,增强山东长期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我省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是省情的一个明显特点。如何统筹兼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省委、省政府长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东部,以发展蓝色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为主导,大力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中部,以经济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为特征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建设经济隆起带。这样,我省东中西部各区域,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省就构筑起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总体格局。这几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将形成全省经济的良性互动,对山东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正确把握工作导向

     

        在调研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关键是要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把握好工作导向,使西部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根据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我们考虑,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就是在我省西部的长条地带,依托贯穿其中的交通干线和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若干发展高地,对周边地区产生聚吸优质生产要素的“海绵”效应和商品流通、产业辐射的“泵压”效应,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逐步建成山东西部经济的隆起地带,为我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工作指导上,应做到“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发挥优势,在特色化上下功夫。西部地区除有共同的特点,还有不同的优势。要鼓励引导各市因地制宜,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经过努力形成若干发展高地。枣庄、济宁应重点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信息技术、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培育文化旅游、新能源等新的增长点;临沂应重点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中国商贸名城”,做大做强沂蒙红色旅游品牌;德州、聊城应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培育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基地;菏泽应重点发展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等主导产业,打造“花城水邑林海商都”的鲜明特色;东平县和宁阳县应努力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和太空育种基地。

     

        二是注重“四化同步”,在产城融合上下功夫。西部农业基础好,与东部相比,差距主要在工业化、城镇化上。应协调推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推进创新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重点扶持一批重点城市、强县强镇、特色园区、龙头企业加快崛起,成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注重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加快西部发展,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老路,要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调整和优化存量,又要扩大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量。编制规划、布局项目、制定政策都要体现环境容量、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同步推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美丽新西部”。

     

        四是注重改革创新,在激发内生动力上下功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最重要的是靠改革创新,靠内部活力的迸发,靠创造性开展工作。要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努力做到“三个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思路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两个作用”、外部帮扶和激发内力“两个积极性”,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和内生力量,确保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持续推进。

     

        五是注重改善民生,在让群众得实惠上下功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主体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成果。

     

    明确发展重点,着力构筑“五大支撑”

     

        建设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需要坚固支撑。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各市应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用好资源、财力和政策,加快培育以产业为核心、以城镇为载体、以文化为引领的综合竞争优势,着力强化五个方面的支撑。

     

        ⒈以巩固基础提高效益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支撑。农业是西部的优势。从调查来看,西部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都占全省1/3以上,粮食和棉花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3和3/4左右,特色农业亮点很多。只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做强特色,补齐短板,农业完全可以成为西部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应着重建设鲁西北平原、鲁西南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三大优质农产品供给区,建设“山东粮仓”和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重点抓好一批特色产业、一批新型经营主体、一批精深加工品牌,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⒉以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为重点,强化新型工业化支撑。西部欠发达主要是工业不够强。2012年西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30.2%。西部要实现隆起,关键是工业崛起。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集约集聚发展作为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着力点,集中布局建设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五大基地”和装备、医药、新材料“三大集群”,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⒊以做强文化旅游品牌为重点,强化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支撑。文化资源是西部颇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近年来西部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较猛,2012年旅游总收入增幅达到25.1%,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但西部文化资源点多、分散的问题也很突出,应按照“串珠成链”的思路,将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同一文化类型的景区串成四个旅游链,并取“四链”之精华,勾画文化旅游“金环”,打造高端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山东旅游强省的新地标。

     

        ⒋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建设为重点,强化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城镇化是西部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后劲所在。根据西部各市呈长条形空间布局的特点,应把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作为建设重点,面向邻边地区点对点协作,形成各展优势、竞相发展的格局。按照扩展空间、完善功能、集聚辐射的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调整优化行政区划,构建一小时“泛城市圈”,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域同城发展。支持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文化旅游名镇加快发展,争取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

     

        ⒌以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为重点,强化民营经济支撑。相对东部而言,西部大企业数量较少,这是差距,但客观上也使中小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应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降低准入门槛。在全省已实行“零首付”“免登记”“免收费”的基础上,在更大程度上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合法进入。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对一些特色突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制定专项培育计划,扶持其做大做强。三是鼓励全民创业。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作用,解决创业初期注册资本金和创业启动资金问题。支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健全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其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作用。

     

    以创新实践为动力,认真解决影响西部发展的突出问题

     

        建设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当前应着眼于破除瓶颈,紧紧围绕制约西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大力推动工作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

     

        创新园区发展方式。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对于西部具有特别重要的先导示范作用。应研究创新发展飞地经济,加强高层推动、园区对接及信息互通,探索“区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合作模式,广泛吸引东部地区和省外、海外客商及优质资源参与西部园区建设。应拓展完善园区功能,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增设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东部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到西部建立“无水港”、配套功能区,实现园区功能延伸。应积极改革园区管理体制,赋予各类园区更加灵活的管理权限。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应坚持畅通金融主渠道与激活民间融资并举,充分释放西部金融创新活力。一是扩大融资规模。加强银地对接、银企结合,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区域性总部及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支持西部各市引入民间资本推进农信社改革,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二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力量。以优良服务吸引民间资本有序配置,参与西部开发建设。加强民间融资风险监测,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三是着力提高金融工具的实效。对信贷、信托、资产管理、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积极支持其拓展空间、提升水平。研究推出针对西部的新型融资手段,努力做好西部投融资这篇大文章。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全省近5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在西部,其中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良策。应以县为重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远程教育、图书阅览、电子阅览等作用。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结合西部高校及专业设置情况,拿出一部分大学、一部分专业,扩大专科与本科“3+2”、中职与本科“3+4”分段贯通培养招生试点,着力培养适应西部产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目前西部地区还没有一所工科院校,科技创新较为滞后。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必须向科技创新要先进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应加快创新资源向西部聚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以此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应大力提升西部企业的创新能力,组织开展面向西部企业的合作对接活动,优先在西部布局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应增强产业的科技承载功能,以关键技术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全产业链设计,促进西部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政府管理服务。这是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谋发展,切实解决一些职能部门重收费、轻服务问题,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要把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点,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设立“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等,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建设透明、务实、高效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工作流程,促进西部扩大开放,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在招商引资、招财引智上谋求更大作为。

     

    研究制定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助推西部科学发展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山东西部地区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必须给予有力的政策扶持。经与省委组织部、发改、财政、交通、民政、国土、税务、工商等19个部门认真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制定扶持政策。

     

        ⒈财税政策。重点建立健全三项机制:一是省级财政投入、引导、激励、筹资机制。每年拨出10亿元,设立省级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西部建设。二是动态财力保障机制。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清理、压减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对国家和省里确定安排的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分别提高省配套资金和省补助资金比例5~10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激励机制。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对西部地区负担的出口退税比上年增长部分,省财政分担70%;对省属及省属以上采矿权人缴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省级分成比例统一降低到50%;对基本农田建设补助标准,省级按全省平均标准上浮5%~10%执行。

     

        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政策。支持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对列入国家、省规划的城际铁路、高铁客运专线、货运专线等项目,省际间高速公路和重要运输通道高速公路等,加大支持力度。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数字网建设,推动新一代移动通讯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在西部地区的应用。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鼓励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支持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和煤炭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加大水利工程支持力度,推进饮水安全水源工程、生产生态供水网络和农田灌溉体系等建设。加快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综合立交、城市环线等快速通道,提升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和供电等公用设施档次,建设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态工程设施,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争取设立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基金,支持省内外重点项目向西部转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项目,省里给予奖励。

     

        ⒊土地政策。坚持重大项目重点保障,试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调整制度,争取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国家用地计划,重点保障民生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项目用地。改进土地指标分配方式,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分配到市、到县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地方自主权。注重土地挖潜,探索区域内土地调剂使用方式方法,加大对区域内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的指导。省里考虑每年掌握一定数量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用于支持西部发展。

     

        ⒋人才政策。从高校、科研院所中选聘一批优秀人才到县(市、区)挂任科技副职,实行东西部地区干部交流任职、挂职制度。定期组织国家“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地区开展志愿者服务。实施“基层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新建15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建30个院士工作站。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西部各市建立至少1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

     

        ⒌民生保障政策。完善民生支出分担机制,对国家和省新出台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重大民生政策(包括已出台政策调整标准或扩大范围),省级结合中央财政支持,逐步提高补助比例。对西部县(市、区)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资金的补助标准上浮10%。从2013年起,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建设1所规范化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每校补助800万元。

     

        ⒍扶贫开发政策。省级专项扶贫资金向西部地区倾斜,使省级每年对西部地区扶贫开发财政投入不低于全省总量的80%。省直17个行业扶贫部门重点帮助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2015年底前,使所有贫困村达到“五通十有”标准。在5年内通过资金扶持、贴息贷款或财政提供担保金等形式,支持创办100个龙头企业和1000个专业合作社。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向西部地区倾斜,达到省级贫困村全覆盖,重点做好“抓党建、促脱贫”工作。

     

        我们相信,通过积极推进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我省西部地区一定会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