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日前发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如何把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负责人就《意见》进行了解读。
养老服务业市场巨大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谈及出台《意见》的原因,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首先强调,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日益紧迫地摆在了面前。
就此,《意见》提出的首要发展目标是“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要求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在机构养老方面,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意见》的制定,也是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郝福庆说,“到2015年,老人护理、居家照料行业的需求可能达到4500亿元;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可能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也是当前扩内需、增就业的巨大潜力所在。”
居家养老最重要
截至2012年底,我国建成的各类老年服务机构床位达到416.5万张,两年时间内增加了近100万张。但是,“每千人22张床位的现状和发达国家50~70张床位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甚至连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20~30张床位的水平也没有达到。”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表示。
为了加快解决养老问题,《意见》提出了六大主要任务,分别是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和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现有的4万多家社会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占了大多数。不少效率低下、管理不善,亟待改革。”詹成付说,《意见》强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鼓励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发挥的是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等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以后,一些公办机构还要试点转企。”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也就是说即使每千人有了35~40个养老机构的床位,96%以上的老人还是要在社区和家庭里养老。詹成付说:“我们还是需要把这九成以上的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养老服务业需政策引导
“如果说六大任务非常激动人心的话,那《意见》中的六项举措更加令人振奋。出彩更多,亮点更多。”詹成付说。
《意见》中多处强调,政府要坚持保障基本,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玻璃门”的现象。为此,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分别是完善投融资政策、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完善补贴支持政策、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和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
“在税费优惠方面,各地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也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詹成付说,“这对社会力量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同时,还要求财政部制定完善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方面,各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詹成付表示,相关的土地政策将在今年年底由国土资源部研究出台具体细则。(本报记者 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