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晚上下课后,在郑州大学就读的胡晓颖就和以往一样,急急忙忙回到宿舍守在电脑前,打开视频播放软件,嗑着瓜子喝着饮料等待着被各种选秀节目轮番“轰炸”。这些节目是她和同学们多年来消磨时间、打发无聊的“利器”。
然而今年夏天,宿舍电脑桌前不再是满地的瓜子皮与饮料瓶,取而代之的是一本略显破旧的《现代汉语大辞典》。“我们有了好看而且有营养的节目,谁还去看那些同质化严重的做作选秀啊。”胡晓颖说,“这节目不拿字典都看不明白!”
同学们口中“好看而且有营养”的节目,是近期河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名叫《汉字英雄》的节目。
娱乐化表达与文化的坚守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收视率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尺,但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媒体有娱乐大众的功能,但更要有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媒体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总监徐涛说,“基于这个出发点,在设计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不向收视率妥协的原则。通过在《汉字英雄》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尝试,我们初步触摸到了一个能将文化、品质和传播效果完美结合、能够将文化节目做得好看的方法。”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的确是一台能够“锁住”眼球的节目。这台节目由知名电视人马东领衔打造,以汉字为载体,以益智游戏竞技为形式,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丰厚文化含量。节目组从各地征集青少年汉字“达人”来参与汉字书写比赛,或命题听写,或比拼词汇,精彩纷呈。胡晓颖和同学们之所以会备上一本词典,就是因为优秀的选手们往往识字量巨大,让这些习惯于电脑输入而常常会“提笔忘字”的硕士生们都自愧不如。
实践证明,坚守文化和传统与收视率并不矛盾,自7月11日开播以来,《汉字英雄》以创新的形式和传统韵味获得诸多观众青睐,收视率持续走高。充斥选秀节目的周五(8月16日)黄金档,《汉字英雄》获得0.62%的收视率,排名位居同时段全国第三。
据河南电视台台长王少春介绍,《汉字英雄》是河南电视台“开放办台”的第一步,此后定位“文化中国、文化卫视”的河南卫视还将陆续上线几档跟文化,尤其是汉字有关的节目,以向广大观众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这是一种“抢救”
在传统与娱乐的冲突融合之外,《汉字英雄》大热背后所折射出的汉字书写能力下降问题,更值得深思。
节目在汉字书写竞技之外,同时推出汉字“千人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脱臼”中“臼”字的“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中“舂”字的“千人知晓率”也仅为20%。而据零点指标数据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的经历,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如今汉字书写能力的普遍性衰退,越来越值得关注和重视。文字书写工具的演进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越来越智能化的输入方式对人的汉字书写要求越来越低。尤其是现在年轻人过于频繁地使用手机、电脑等现代多媒体工具,很少直接书写,从而造成了‘提笔忘字’现象的普遍发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汉字,应该到了急需抢救的地步。”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彦英这样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现代的智能化书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其便捷与易用有目共睹。谁都不能说无纸化办公等现代工作流程的推进是一种错误。保留传统书写与智能化输入之间的矛盾难道真的无解吗?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可以预见的是,不太遥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表现出一些普遍的共性——即认识汉字、受过汉字书写的训练,但却更多地依赖间接书写。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书写的变化会越来越快,所以重点在于,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的裂缝之中,找到维系文化的纽带,让我们的文化生态稳定而绵长地延续下去。”
“学校是培养汉字书写与认知的大本营,但是现在学生们的识字能力也不如以前了,经常有白字别字出现在试卷中。不少孩子还习惯去用一些怪异的网络缩写用语,比如‘人艰不拆’(意即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不明觉厉’(意为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等等。”河南省实验二中校长李涵说,“现在我会号召孩子们在假期多看看《汉字英雄》,让他们对汉字书写有一个积极的了解和向往。社会对大众汉字读写能力退化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感。河南卫视完成了一个媒体在文化传承中应负的责任,希望政府能在教育领域继续推出一些政策。”(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肖 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