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近日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参加论坛,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围绕“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偏离了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进程,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危险境地,如果不加以重视并改变,人类社会将无法继续自然历史进程,而将在人与自然的双重矛盾和冲突中走向毁灭。要真正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危机,让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整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的,是内在地、逻辑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源自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源自于社会主义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规律。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认为,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的“裂缝”,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思想,在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益于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善待自然”“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现实条件和实现路径。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没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成果不仅难以维持,而且最终要被葬送。
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认为,中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所作为,应当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在广泛吸取西方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努力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道路,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江苏师范大学校长任平教授指出,在不同民族国家中,生态文明样态有不同的空间、文化和民族特色。美丽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建设的中国梦。美丽中国既有形上价值理念底蕴,也有天蓝地绿水净气清、宜居宜产的环境美貌,还有绿色产业和强大技术的物质支撑,更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的生态制度体系机理保障。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教授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质上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指明了发展方向。美丽中国不仅是中国现代化条件下一种自然的生态美丽,也是交融了自然与社会、物质与人性、政治、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一种和谐进程。因此,只有形成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文化,并在政治系统和经济建设的社会运行中真正践行生态政治价值观,才能够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建设美丽中国的力量来源
王伟光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要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为此,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学术课题来研究,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学术逻辑和实践进路;第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集群的优势,发扬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开全方位、多角度、长时段的研究;第三,要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对中国梦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进行考察。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教授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站在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凸显人民主体性,必须建构基于价值主体需要的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创新凝聚中国力量的运行机制,并在优化社会结构、创新干群关系、保护群众利益等问题上创新机制、方式和做法。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键在于将“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将生态意识体现在生活和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中,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青山秀水的美丽中国。(郑成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