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10时,河北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终于到了,我们没来晚吧?”见到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张笋时,杨铁刚放下两箱水果,不好意思地说,“早起5点就从辛集老家出门了,这是给张医生的一点心意。”
当天石家庄气温38℃。50多名患者及家属从无极、辛集、冀州、保定等省内多地赶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与杨铁刚一样,他们都是来看望张笋的。他们带来的给医院领导的呼吁救助张笋倡议书上,密密麻麻写着53个人的名字,按有一大片鲜红的手印,还有每个人的联系方式。
那天的接待室,满是拥抱与泪水,关爱与嗟叹,鲜花与笑声。
“作为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
“我们都希望张医生在贵院的大力救治和关心下,早日恢复健康。不仅是我们需要这样的好医生,社会更需要这样的好医生。”
——摘自患者及家属写给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领导的倡议书
到医院看望张笋并递交倡议书的发起者是河北省无极县农民王茂林。
2010年初,王茂林的母亲突然身体发麻,在当地医院查出脑血栓,治疗几天都不见好转。当年底,父亲心脏病复发,治疗一段时间后,腿肿一直不见好转。两位老人都是转院后经张笋诊治,找到真正的病根,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的。
“如今我80多岁的父母身体一直不错,还能下地干活,碰到张笋医生真是幸运,她就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王茂林心里充满了感激,“更难得的是张医生从来不吃请,更不收红包。这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好医生怎么会生病呢?她才41岁呀!”
张笋的病在2012年就出现了症状,那天是6月24日,像往常一样在医院忙碌的张笋想说话时竟然持续两分钟说不出来。
CT检查表明:脑部异常。张笋没有告诉别人,准备自己先吃药观察。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张笋知道病情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只是她太忙了,她有太多像王茂林父母这样的患者。
在张笋的案头压着一张字条:“作为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
从医17年,张笋从不怠慢一名患者,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但凡见过张笋的人,都会记住她的微笑。
“我的根在中国,我有义务为我的祖国服务”
“妈妈在这里经常给黑人小朋友看病。妈妈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了你在快乐地玩耍,所以妈妈希望在这里能治疗好更多的小朋友,让他们和你一样有灿烂的笑容。”
——摘自张笋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写给女儿的信
今年2月16日,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冷酷地宣告:张笋患了胶质细胞瘤,Ⅲ-Ⅳ级,恶性度最高的肿瘤。
“一工作起来就忘了休息,她是累病的。”张笋的同事、神经内科主任王雪笠话还没出口,泪水已经挂满脸颊。
在许多同事眼中,张笋是个“拼命三郎”。
2001年12月,张笋被医院选派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年,张笋完成博士后学业,导师诚恳地邀请她到自己新建的实验室工作,并承诺给她非常优厚的待遇。张笋拒绝了,她说:“中国有句俗话,‘树高千尺不能忘根’。我的根在中国,我有义务为我的祖国服务。”
2006年,医院受命组建中国第5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张笋写下请战书,几次找到院领导,要求参加维和。有人善意地提醒她,利比里亚战乱未息、气候炎热、疾病肆虐,千万别去冒险。
张笋说:“建功沙场是军人最大的光荣。作为一名身处和平时代的革命军人,错过了走向战场的机会,也许就会错过一辈子。”
“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是我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今天一股股强烈的念头时刻冲击着我,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日子里,我该怎样把忠诚回报给党和人民,把所有的爱回报给一切关心我的兄弟姐妹,让更多的病人摆脱厄运,重见阳光,露出笑容。我从没有畏惧死亡,但我渴望生命,因为病人需要我。”
——摘自张笋6月17日写给党支部的信
脑部胶质细胞瘤的确诊结果出来后,一位同行对张笋直言,她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手术风险极大,很有可能会伤到运动神经元和语言中枢,导致全身瘫痪并丧失语言能力。
2月19日,张笋像往常一样查房,仔细地嘱咐着每一位病人家属。张笋的病人们并不知道,次日张笋就要接受开颅手术。快下班时,张笋认真地把自己负责治疗的23位病人的情况向同事一一说明,并笑着嘱托:“明天是我的门诊,你记着帮我值一天班。”
张笋的手术取得了成功。术后接受化疗期间,张笋虽然躺在病床上,心却依旧惦记着患者,几乎每天都会通过电话询问患者病情或接受患者咨询。她一直向医院提出重回工作岗位的申请:“我想上班,哪怕是每天上半天班也好。自住院以来,每次病人打电话,我都说出差了、在外地学习。都4个月了,出差和学习也该结束了。”
拗不过张笋的要求,医院作出她可以随机上班、不作考核要求的决定。张笋还像以前一样整天乐呵呵地来到医院,为了不让患者知道她的情况,她还特地戴上了假发。
“这个时候,休息特别重要,尤其是大脑休息是必须的,可她根本不听劝。”与张笋搭档6年的护士长崔欣心疼得直掉眼泪。
“因为我是一名医生,所以我知道这个手术的后果,我现在的情况纯属万幸。所以我想,趁我还能动、头脑还清醒的时候,我得多治疗几位病人。”这是张笋的解释。
住院期间,领导、组织和同事的关怀,让张笋充满了感激。建党92周年到来之际,张笋决定捐出积蓄作为特殊党费。她在志愿书中深情地写道:“我没有多少付出,却得到了无限。党的生日快到了,这里有壹万壹仟元钱,作为特殊党费,给贫困病患、家境贫寒的学生。我是一名党员,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是我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