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14日 星期六

    见仁见智

    我们的文化创造力为何匮乏

    许民彤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14日   09 版)

        万众瞩目的“大黄鸭”来到了北京。

        我们知道,“大黄鸭”的设计,是荷兰艺术家霍夫曼根据西方文化经验、生活积累,以表达对童年快乐美好的回忆,这种情感旨趣诉求,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在香港,“大黄鸭”曾成为一个时尚文化事件。而此后,山寨版“大黄鸭”便在中国内地四处开花,从天津、哈尔滨到武汉、杭州,从南到北,可谓无鸭不欢。如今,正牌大黄鸭游弋在北京园博园中,但同时,北京另一家公园里却“悚然”出现穿绿马甲的大黄鸭,后面还跟着七个蛋。无论是对正版大黄鸭的狂热跟风,还是拙劣的模仿,“大黄鸭”遨游四方,却真实地折射了中国文化创意匮乏的现实。

        创新竞争力包括多方面。若从文化创新角度看,美国的文化创新竞争力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有着强势的影响。比如好莱坞大片、迪士尼等大众娱乐文化项目的广泛传播。这说明美国消费文化输出的成功,不只商业文化的取向十分明显,它们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渗透力也很强大。韩国很早便提出“文化立国”的施政战略,把文化产业列为发展国家经济的龙头产业,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国,其创新竞争力可见一斑。

        而时下,我国的文化艺术产品,比如较多的电影、电视、小说等,存在着重复、复制和模仿,创新作品不多、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而这几年来,我们也在不断批评和抨击文化艺术中“山寨文化”横行,技术性和“流水制造”盛行,雷同复制泛滥的现象。山寨“大黄鸭”横行,是我们这种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匮乏的写照。

        我们的文化创造力为何匮乏?如今,在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中,我们的态度往往是娱乐的、功利化的、工具理性主义的,这种文化态度或艺术态度,决定了我们对待文化艺术活动,缺少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缺少对文化艺术理想的追求,缺乏对文化艺术的敬畏,背离文化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本质,结果把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当成了一种手段、一种技术、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不是把文化艺术活动的道德力量和内在价值作为一种思想的、审美的原则和标准,而是把欲望刺激、吸引眼球、商业功利作为“王道”,使得那些探索人性本质、回归心灵、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艺术作品少之又少,相反那些跟风的、雷同的、消费化的、快餐式的,甚至恶搞、低俗的东西,却是大行其道,流行泛滥。而在文化艺术生产中,商业和资本的因素则取代了审美的原则、思想的原则,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商业利润。而且那些快速发展、无限膨大的“流水制造”“复制”的文化工业,往往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这样难以避免地扼杀了文化艺术活动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文化可以立国,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复制、仿造的“文化艺术”,是难当此重任的。必须看到,文化艺术作品复制之风,已成为文化之痼疾。鼓励创新、鼓励推出新作品,首先要贯彻“双百方针”,这是从文化政策上,为文化艺术的创新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是巨大的外部推力。但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培养和提高文化艺术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坚守理想和信仰,重视文化艺术的精神性和创造性,对文化艺术活动抱有敬畏心,尊重和理解文化艺术生产的本质规律,把握好文化艺术和市场的双赢关系。如此,我们民族焕发出蓬勃奔涌的创造力,时代的文化艺术的整体创意水准得到提高,这样的文化愿景和精神目标,才会实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