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13日 星期五

    青春荟

    钻石作家与“草根”

    作者:李成恩 (北京)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13日 16版)

        不得不说,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这个初秋炙手可热的明星。星光熠熠、场面盛大、3D效果眩目……尽管观影体验足够热闹,但许多人依然更钟情于这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著小说,忍不住再读读明星作家菲茨杰拉德。

        套用他一篇短篇小说的题目《一颗像里茨饭店那样大的钻石》,我要说他是一个像钻石一样闪烁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魅力不仅仅是其诗意的小说语言与叙述语调,更是他作品的时代预见性。一个作家站在脚下的土地上,思想却飞了起来,看见了未来时代的图景,这一定有种巨大的思想魔力。如果让我选出20世纪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名的结尾,我做梦都会说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于是我们调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停歇地驶向过去。”现在看来,菲茨杰拉德作品的预言性确实令人惊讶。“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那时,在年轻的我们眼前,一切都像镀上了玫瑰红,浪漫无比,因为此后,对于周遭的环境,我们将永远不会再如此感同身受。”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这样描写他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菲茨杰拉德对当下的准确性解剖既真实又残酷,称他为“残酷现实主义”作家恰如其分。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对现实保持敏锐感知的本领,他的每一个字都来自于现实,都与时代发生了疼痛的关系,包括他后来的作品《返老还童》。虽然那是一个十足的卡夫卡式的魔幻故事,但他的脚站在颤栗的大地上,这块大地就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的大地。故事主人公巴顿缩小成一个婴儿在床上渐渐失去知觉时,正是在大约1930年“爵士时代”结束的时间节点上。他又一次让人看到了文学在人类进程中独一无二的价值——既有属于文学的语言、情感、人物命运的叙述狂欢,又有属于社会学的痛感、历史学的预言。

        今年我重读菲茨杰拉德,不仅仅因为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想从他那里重新找到文学这一古老技艺的“现实痛感”,因为我们正日渐失去它。读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想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词“草根”,或者说“屌丝”。这样颇具时代意味的词近年来才出现,而我热爱的菲茨杰拉德在近百年前就写下了他那个时代的“屌丝”盖茨比。有多少残酷的现实就有多少了不起的盖茨比,然而我们的文学却浪费了太多这样的形象。

        细细读来,今年新出版的小说不少,我读到了余华“新闻串烧”式的《第七天》,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比只能算是一丛杂草或灌木,还有韩少功的《日夜书》、韩东的《中国情人》、颜歌的《我们家》,都是面向过去的文学,而像菲茨杰拉德这样写当下现实的作家在哪里?难道作家的“现实痛感”都提高了?好吧,欢迎盖茨比,欢迎“屌丝”回到我们的阅读中来吧。

        当然,作家的“现实痛感”不能全盘否定,像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盛可以的《北妹》,甚至像余华的《兄弟》,都是近年直接感知现实的作品。它们都塑造了一个个“屌丝”的文学形象,但不是“了不起的中关村”“了不起的北妹”“了不起的兄弟”。

        如果从刚过去的这个炎热夏天说热度,已经不是莫言了,大概是郭敬明这个超级80后,但他的小说与电影在金钱的开水里如一只青蛙,青春挥霍,金钱闪烁——然而,金钱毕竟不是钻石。郭敬明本人倒有几分盖茨比的“屌丝”形象,余华你来写写郭敬明吧。

        (作者为80后女作家、诗人、纪录片导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