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12日 星期四

    上海高校哲社教师的“思”“行”“盼”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12日   04 版)

        本报上海9月11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们所思所想是什么?今年教师节前夕,上海市学生德育中心对此进行了调研。

        老师们这样“思”——有问题才有驱动,哲社教师应该走出书斋看世界——高校哲社教师首先要能够自己主动“发问”,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从当下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乃至敏感问题。

        老师们认为,育人要先育己,只有自己“真掌握”,才能对学生“真启发”。因此,在教学研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也要有科学精神,把握住问题根本,开展对象研究调研,尤其研究青年学生真正关注的社会热点、他们喜欢的表述方式,用数据对理论提供支撑,这样自己的学术观点才“硬气”,面对大学生解惑才有“底气”。

        老师们这样“行”——真服务,重“效力”,重效轻量是唯一出路。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推进跨学科领域合作,突出理论意识,携手协同,强化学科交叉。

        老师们认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有专业的定向、专门的聚焦点,但哲学社会科学团队必须要有广博的学科视野、多元的学科背景,能够以跨学科的力量透彻地剖解专门化、专业性的课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应该“说中国话”,以中国人喜闻乐见、明白流畅的语言讲清深刻的道理,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够更加容易接受,会更有效果。

        老师们这样“盼”——要进一步营造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同样对待的良好氛围;在充分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部门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推动政府完善决策机制,架起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协同创新的桥梁。

        老师们认为,哲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应逐步制度化。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组织国情研修活动积极引导哲社教师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促进哲社教师将实践研修成果反哺教学,为学生解疑释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