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京9月11日电(通讯员赵兴武、李钰 记者王逸吟)到8月底,已有近6万群众走进南京法院,他们在见证中监督、理解和认同司法。据了解,这项“邀请十万群众进法院”活动今年3月开展以来,南京法院一审发改率仅为0.36%。
在南京,两级法院凡是依法公开开庭的案件,群众只要带上身份证,就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件旁听,并可在网上查询旁听案件的裁判结果。南京中院作出“硬”规定:庭审公开是原则,凡是法律规定应当公开开庭的,一律要公开;二审案件必须100%开庭,不开庭的必须报分管院长审批;对于社会公众关注的案件,要进行网络庭审直播、微直播等方式,加大公开力度,及时回应民众关切。
“五一”劳动节前夕,玄武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辖区内200余名企业职工受邀前来旁听。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庭审程序规范展开,举证、质证、认证过程在旁听群众面前一一呈现,法官审查证据、驾驭庭审、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等能力一览无余。庭后法官还与旁听群众进行互动,并让群众填写评议表为法官打分。旁听群众感叹:“进法院让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都提高了!”
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南京中院还提出“最密切联系原则”,因案制宜地对旁听群众进行“专业化”分类。例如,市法院审监二庭走进金陵监狱,邀请监狱民警及服刑人员代表旁听减刑案件审理,对服刑人员进行再教育;高淳法院邀请运输公司驾驶员、校车驾驶员、驾校学员旁听危险驾驶犯罪案件庭审,开展危险驾驶警示教育;六合法院邀请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污染企业管理人员、侵权地群众旁听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听证,强化群众环保意识。
邀请十万群众进法院不仅在更大范围内弘扬法治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提升全社会尊法守法意识,而且还在无形中提升法院的司法业务能力,转变司法作风,可谓“双赢”。
在南京六合区发生了一起激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化工企业污染环境刑事案件,为回应社会关切,六合法院把这起案件作为“邀请十万群众进法院”活动的旁听案件向社会发布。
社会的关注,无形中给法官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为了能吃透法律精神,准确定罪量刑,承办法官董啸龙在查明事实、适用法律上反复推敲、慎之又慎,判决书反复修改了4次才最终定稿。宣判后,承办法官还就该案为何认定为污染环境罪而非投放危险物质罪、对被告人的量刑以及刑法修正案八对污染环境罪认定的变化等社会关注问题进行了解读。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工作不细致、不耐心、不亲和,对待群众冷、横、硬、推等问题。现在邀请群众旁听庭审,就有了监督,从庭前阅卷到庭审程序、言谈举止等我们都会更加认真地做好准备。”董啸龙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