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戴上呼吸机、不能说话,在生命垂危之际仍惦记工作,把人才培养建议一一写在纸上,用生命谱写强军梦的至诚绝恋——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刘小明,27载用生命搭建强军人才之梯,感人事迹令众人落泪。
3张纸条燃烧的激情
“混编学员营,是学员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抓紧完善配套措施。”这是4月13日刘小明写给教科办参谋王世军的一张纸条。
“今年学员野外驻训一定要紧贴部队,从严从难。”这是4月23日刘小明写给军事技战术与体育教研室主任陶德洲的一张纸条。
“毕业阅兵计划要周密,把握好节点进度。”这是5月6日刘小明写给教科办参谋陈波的一张纸条……
这3张纸条,是刘小明留在人间的最后笔迹,字里行间透着“使命比天大”的信念和激情。
刘小明的病,是有征兆的。前年,他持续发烧一个月,体重直降10多公斤。去年7月,他再次发烧,只当是感冒,每天还是早出晚归。
参谋王世军清楚地记得:4月1日,他陪刘主任去40公里外的靶场,途中车子一颠,刘小明顿时胸间剧痛,汗珠一下子滚落下来,但刘小明坚持忙完工作。就在那天晚上,刘小明觉得实在难以支撑,便对妻子单小燕说:“今天前胸和后背都疼,可能是着凉了,你帮我揉揉。”妻子劝他赶紧去医院检查,他说:“就是背部肌肉痉挛,等忙完这段再说。”打那以后,刘小明常疼得一夜难眠。单小燕与儿子一起“发难”,强迫他去医院检查。诊断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因钙质流失造成胸椎腰椎和肋骨多处病理性压缩骨折……生命危在旦夕。4月15日,刘小明被紧急转至解放军总医院,确诊为“三期”多发性骨髓瘤晚期,当即下达病危通知书,上了呼吸机。每当意识清醒之时,刘小明都要艰难地用笔把对工作的思考写下来。5月5日,刘小明示意护士拿来纸板,费劲地写两个字:“党费。”翻看刘小明住院两个多月的手稿,足足有50多页,谈的都是工作,但家庭和个人的事只字未提。其实刘小明家里困难不小:爱人下岗,孩子待业。
6月16日上午8时44分,刘小明走完了49年精彩人生。
先吃“螃蟹”需要的底气
培养强军人才,需要真抓实干。刘小明跑遍周边8个市县勘查演练场地,到部队调研13次,撰写调研报告27份,制定学员连队化管理规章20余项,倡导建立学员特长培养俱乐部36个,只为学员毕业后能适应部队需要。为此,他按照总部要求,率先组织新学员进行野外综合演练。
第一个吃螃蟹,需要底气。刘小明跑到5所院校调研取经,还下部队听取意见。没有现成的演练场,他踩点多条线路,走了上千公里。最终,一场代号为“铸剑”的综合演练在远离营区的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展开,数百公里星夜兼程,30余个军政科目演练,学员在崇山峻岭间练就钢铁般意志、过硬的军事素质。刘小明还倡导成立体质测试中心等,有效增强训练的科学性。在总部近年组织的毕业联考中,他们次次通过率都在99%以上,连续蝉联联考院校第一。
训练定下的一个“铁规”
“军事教员不能光说不练,必须率先垂范。”刘小明常把这话挂在嘴边。他定下了一个“铁规”:训练场上,不管年龄大小、职级高低,人人必须能示范。
刘小明要求别人严,要求自己更严。每次徒步行军,全程300多公里,他从不坐车代步;每次大强度行军,翻山越岭,他总是走在队伍最前面;每次野战生存,学员吃什么,他吃什么,从不搞特殊。就连病倒前的一个月,他还带头参加干教体能测试,所有科目全部达标。
说起主任刘小明,原军教系年轻教员个个满含泪水:“刘主任是我们老大哥,跟着他干,有奔头!”教员孙德军、周林柱、张翰林等讲到刘小明的帮助,都能说出一连串感人故事。他心底时刻装着他人,唯独忘了自己。刘小明12年前就被评为副教授,而今成果不少,但还是副教授。有人为他抱不平。刘小明却心若止水,眼里只有工作。短短几年,他所在的军教系实现了“华丽转身”,完成重大任务20余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3项;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8人,6人被评为教学名师;研究论文从不足10篇增至1000余篇;还实现军队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本报通讯员 吴 旭 杨克功 章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