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伴随着欢笑和歌声,伴随着感动和泪水,由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渐渐落下帷幕。8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厅“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面对获奖乡村教师表现出的大爱和坚守,数百名观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9月10日晚,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后,更是感动了无数国人。今天让我们一起,对最美乡村教师致敬,道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
伴随着欢笑和歌声,伴随着感动和泪水,由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渐渐落下帷幕。8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厅“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面对获奖乡村教师表现出的大爱和坚守,数百名观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9月10日晚,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后,更是感动了无数国人。今天让我们一起,对最美乡村教师致敬,道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
星光点点 为梦导航
——第三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侧记
站在台上的这些人,接受着现场观众的掌声致敬时,多少显得有些羞涩,甚至不知所措。
这是一个真实的舞台,不追求华丽与完美,专为这些“最美的人”搭建。他们是一群“梦想导师”,他们是一群“精神富翁”,他们是这个舞台的绝对“主角”。
颁奖现场,“星光熠熠”。在各自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宛如一颗颗恒星,以点点星光,照亮求学路,温暖人生旅程,还为梦想导航。
在这个舞台上,有一首歌曲专为他们唱响:“我们眼里你最美,我们心中你最好。温暖有你入怀抱,生命有你变美好。”
在这个舞台上,有一座奖杯专为他们颁发:一个乡村男孩,系着红领巾,背着小书包,腰板直挺,微微地仰着脑袋,有点气宇轩昂的意思,浑身透着一股向上的劲儿。他们仪式般地托举起这个孩子,犹如托举起一片希望。
又一年的不懈寻找,又一年的感动奔涌而至。9月10日晚,在这个向老师们致敬的日子里,由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亮相央视荧屏,把爱的光芒洒向四面八方。
一群乡土启蒙者
——“爱听你的课,爱看你的笑,爱闻你身上田野的味道”
“最美乡村教师”,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是知识分子,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作家刘醒龙用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天行者》,讲述了他眼里乡村教师的模样。
颁奖典礼现场,他再度表达着对这个群体的敬意:“他们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知识分子,是乡土启蒙者,配得上‘最美’这个称谓。”
在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村,“读书无用论”还颇有市场。这里盛产橡胶,在一些家长看来,识文断字还不如割胶来得实惠。这导致不少适龄入学儿童面临辍学的“威胁”。
番打小学教师王金花站了出来,走村串寨,上门家访,跟家长们摆事实、讲道理。即便遭遇冷眼和误解,被拒之门外,她依然不离不弃,苦口婆心地劝说。最终,她用爱心和毅力,把这些孩子即将倒下的未来扶了起来。
这是怎么做到的?“用善良的心去打动他们。”王金花的回答平静无华,却为一群孩子推开了未来之门。
有这些乡村教师的辛劳付出,再偏远的地方也有未来的光亮。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长教村的孩子们,学英语总是困难不断。退休教授、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作为教室和宿舍。他习惯于站在课桌上,激情授课,给这里的乡村少年打开一扇窗。
尽管有时筋疲力尽,虽然别着麦克,嗓子还是哑了,但是他像自己的名字昭示的那样,快乐地开展义务教学,并且已经有11个年头了。他蜗居在一个小房子里,但依然感到内心的富足,笑吟吟地在现场告诉所有人:“我赚了学生的感情,很厉害的。”
“2013年最美乡村教师”推荐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感慨道,这些“最美乡村教师”以乡村为根,以学生为本,“是点燃乡村文明的灯塔”。
蒙古族乡村女教师阿力太,来自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寄宿制学校。她的这个名字,汉译的意思是“黄金”。主持人白岩松说,这群“最美乡村教师”就是人群中的“黄金”。
一场人生接力赛
——“想为你努力,想为你分担,想为你铺平乡村的小道”
整场颁奖典礼,自始至终,都有一个精神的接力棒在传递。
门巴族乡村女教师格桑德吉,执教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每到放假,她都要冒生命危险翻雪山、溜铁索,护送孩子平安回家。她曾经在河北师范大学就读,走出了大山。但她又主动回到了大山,拿起教鞭。她说自己要在最需要她的地方发光发热。
她接过了老师传来的接力棒,有更多的人正在接过这些“最美乡村教师”递来的接力棒。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怒江州民族特殊学校教师吉思妞,犹如一棵大树,给聋哑孩子遮风避雨。在她的感召下,学生何纪元从北京联合大学一毕业,就回到了她的身边,成为了她的左膀右臂。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教师潘立华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保育员、安全员。登台为他献奖的,是曾经的学生许建炜。如今,学生也成了老师,在七尺讲台上领着孩子们徜徉知识的海洋。
年轻的一代蓄势待发,时刻准备着。
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教师刘坤贤,高位截肢,拄着拐杖,还突发脑溢血,依然走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的话说,他具有一种“站立精神”。
他的刚强,感动了就读师范专业的女儿刘仁丹。她承诺,父亲的这份“苦差事”,她愿意扛在肩上。
这场接力赛,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50位特岗教师代表健步登上舞台,以青春的名义齐声宣誓:“立足农村,奉献农村。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无论条件多么简陋,有我们在,就有信念在,有我们在,就有梦想在!”
一堂梦想公开课
——“想为你懂事,想为你长大,想为你每个梦想去奔跑”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把这群可爱的人视为自己的同道,“在教育被简化成教学的风潮下,他们在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上课”。
而这堂公开课,其中有一个章节,与梦想有关。
来自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杨元松,竭力为自己的学生撑起一片梦想的天空。他将26个留守儿童撰写的日记,加以整理,随后四处奔波,寻求支持,终于出版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书,力助孩子们实现了“铅字梦”。
“你们不是可怜虫!”在他的感召下,这些留守儿童重新获取了对梦想的渴求。
“我要飞上天空!”他的一名学生有了新的期许。女航天员王亚平登上舞台,向杨元松行礼,并合影留念——原来那么遥远的梦想,也可以近在咫尺。
实现梦想的路途上,鲜花在前方摇曳,脚下却可能荆棘密布。“最美乡村教师”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做人。
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小学教师仲威平的家,距离学校有20里山路。天高路远,有时天气恶劣,学生不免担心,老师会不会如期出现在讲台上?仲威平许下诺言:“下钉子,下刀子也要来。”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来自云南省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青年教师唱起这首老歌。尽管有人忘词,还难免跑调,但这般情感真挚的“中国好声音”,赢得掌声阵阵。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分别来自四川省通江县石庙子村小学和火天岗村小学。他们的学校隔山相望,难得相见。每天深夜,他们以手电筒互报平安,互道珍重。两束光的交汇处,是两颗爱心的碰撞。
爱在律动,情在流淌。加多宝集团、太阳雨、蒙牛、苏宁等爱心企业在活动形象大使李修平、濮存昕的引领下,纷纷发布公益行动计划,为这群“最美乡村教师”献上一份关切与祝福。
“他们在做着一份圣洁的工作,为乡村的孩子们开启人生、点燃希望、放飞梦想。”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深情表达着内心的敬意。
所有的敬意,都汇成现场上百个小学生一句质朴的齐声问候——
“老师好!”(本报记者 王国平)
仲威平
15年前,为了让14名残障、智障、家庭困难的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的黑龙江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小学教学。仲威平老师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的孩子都能上学。
15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一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的村长,其中患小儿麻痹症的学生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5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刘坤贤
刘坤贤是重庆巫溪新田村小学的一位土家族老师,28年如一日,义无反顾、扎根山村。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自家养的猪,在孩子们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4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廖占富 张兴琼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
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乡亲们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20多年。3年前,对面山头小学教师突然辞职,无人接任,丈夫廖占富主动申请去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吉思妞
16年前,吉思妞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这里的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
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廖乐年
廖乐年(图左四)年轻时家境并不宽裕,他是靠着别人的资助才完成学业的。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长教村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11年。
当年,看到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潘立华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坦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多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是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阿力太
阿力太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的一名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都感受到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5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辽阔的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杨元松
在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教师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的机会。
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王金花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多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30多个寒暑春秋,从小竹排到小木船再到如今的铁皮船;60多个学期,往返40000多次的划行,王老师送走了一茬茬的孩子。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大山深处的番打村是儋州最偏远的山村,这几年村民的收入提高了,很多人又觉得读书还不如割胶。只要有孩子辍学,王金花就要走村串寨上门家访,与乡亲们拉家常,摆道理,劝说他们让孩子重返课堂,即便遭遇冷眼和误解王金花也从不放弃。从教34年,她创造了学生“零辍学”的纪录。
如今,王金花老师的很多学生都已经走出大山,闯荡到山外更广袤的世界。其中考上大学的就有近200人,而王金花依然扎根在山村教育的三尺讲台。
格桑德吉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
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坐落于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不停课,别的村缺老师时她不顾6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4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会泽七子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7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
这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账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