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10日 星期二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带着爱,再起航

    ——2013“最美乡村教师”走进北京教育学院培训活动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10日   14 版)
    研讨
    离别
    签名
    欢聚
    在一起
    寄 语 “最美乡村教师”走进北京教育学院,走进教师培训的摇篮,是我们全院教职工向他们学习的极好机会,他们的高尚师德将激励我们坚守在教师培训的岗位上,忠于职守,无私奉献。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马宪平
    寄 语 我们希望能为“最美乡村教师”做一点实事,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支持与帮助。今年正值我院建院60周年,我们将原本的院庆活动取消,用“助力最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等方式感谢全社会对北京教育学院的厚爱,并通过此类公益活动的开展实现回馈社会的目的。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

        2013年5月29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启动。

     

        日前,18名“最美乡村教师”从数十万名乡村教师中选出。在参加完颁奖典礼后,他们来到北京教育学院进行为期4天的培训。

     

    “微讲座”“面对面”:“想把最好的都给你”

     

        初秋,北京最美好的时节。

     

        8月30日上午,天高云淡,鸟巢和水立方轮廓清晰。

     

        “和谐——”18位“最美乡村教师”与18位志愿者老师在鸟巢前合影,灿烂笑容被定格。为照顾乡村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为每位老师都配置了一位学院老师,担任全天陪护的志愿者。并在未来三年对乡村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悉心帮扶。

     

        重庆市巫溪县新田小学的刘坤贤老师说:“回去之后,我要告诉孩子,梦想不遥远。我曾经有过梦,想来北京,这不就实现了?”十八年前,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遭遇事故失去了一条腿。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小学的女教师格桑德吉带着丈夫和7岁的女儿央珍,共享这难得的团聚时刻。因忙于工作,她把女儿留在了拉萨的公公婆婆身边,一年难见一次面。

     

        正午。阳光强烈,天安门城楼庄重威严。

     

        教育学院给每位老师准备了一顶遮阳帽,一名随行大夫拎着医药箱,跟随左右。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教师刘顺跃,试着走上前帮大夫拎医药箱,被婉拒了。一路上,他都感叹于教育学院对他们的悉心关照。他和另外六个“80”后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养育他们的大山里,当地老乡亲切地称他们为“会泽七子”。

     

        跨过金水桥,进入午门,便是故宫。徜徉于悠久的古文明之中,老师们流连忘返。一天下来,36颗心不知不觉融在了一起。

     

        8月31日上午,北京教育学院南楼503会议室温馨明亮。

     

        18位“最美乡村教师”围坐成一个圈。光明小学原校长刘永胜、北京教育学院督学研修中心副教授伍芳辉、校长研修学院副教授迟希新为老师们进行每人一小时左右的“微讲座”。

     

        刘永胜以大量实例和故事,阐述了儿童观的四个要点,“成长需要尊重”,“公平需要平等”,“成功源于激励”,“刻苦伴随愉悦”。

     

        伍芳辉围绕“幸福”这个话题,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让老师们帮助孩子寻找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迟希新以“农村留守儿童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主题,为老师们如何开展班级活动提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老师们像学生一样,认真在本子上记下心得。

     

        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小学教师仲威平说:“感受老深了,我以后都会运用到教学中去。”

     

        8月31日下午,老师们被分成了三组,与北京教育学院的教授们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向他们提出教学中的难题,教授们则为他们解疑释惑。

     

        来自新疆巴音布鲁克寄宿学校的阿力太老师、黑龙江铁力市工农乡的仲威平老师、西藏墨脱县门巴族的格桑德吉老师、广东梅州市大埔县的马来西亚籍华人廖乐年老师、安徽黄山市歙县的潘立华老师被分到了第一组。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们来自周围十五万平方公里的牧场。我们那儿从2004年开始要求蒙语和汉语双语教学。我2006年到内蒙古师范学院进修,可是到现在了,汉语还是这个发音。对孩子们来说,学习语言就更不容易。他们4岁开始寄宿,蒙语还不太会,6岁开始就要学汉语。三年级以下的教材都有双语,可是三年级以上的所有教材,包括语文、数学、音乐、英语就只剩下汉语了。就算教会了孩子汉语,可孩子们回家过一个暑假,全忘记了,又得重教。”阿力太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为阿力太老师解答问题的是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吴欣歆副教授。她表示,对于汉语的学习,首先,老师们要解决孩子心理上的抵触感,要传递对汉语学习的认同和热爱。相较于汉语,用维语、蒙语等语言出版的书籍较少,学会了汉语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其次要明白,汉语教学有很多技巧可以运用,要仔细发现和比较汉语与母语之间的异同。

     

        参与小组讨论的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林总结,语言与数学等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是民族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也要看到民族学生优秀的一面,例如,形象思维能力可能很好。因此,要在抽象的问题和具象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

     

        三组讨论中,在场的每一位教育学院老师都努力为乡村教师们支招。“因为我们想把最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最好的方法和策略,最有效的教学资源,都献给他们。”师训办公室主任汤丰林说。

     

    “师德深交流”:“你们给我们也很多”

     

        9月1日下午,北京教育学院南楼503会议室,“师德深交流”座谈在进行。

     

        会议主持人、校长研修学院副教授张红让18位志愿者老师们先谈谈,两天深度接触对‘最美乡村教师’的印象。

     

        “从刘坤贤老师身上我学到很多,坚毅的性格,真正的奉献情怀和不变的坚守。”

     

        “吉思妞老师对残障孩子的爱,对生命的尊重让我动容。”

     

        “阿力太老师十六年来骑马在巴音布鲁克十几万平方公里草原上的家访,根本没有我想象中的浪漫,而是充满了艰险。”

     

        “廖乐年老师今年68岁了,11年教了5000多个孩子学英语,花费了两百万元,自己却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子里,他是一个伟大的老师。此外,他时刻都在思考如何让拼音与英语英标对接起来,让孩子们学英语更简单,我觉得他可以被称为教育家。”

     

        ……

     

        印象讨论结束,进入主持人与老师们深入交流环节。

     

        “我想问问四川省通江县石庙子村的廖占富老师,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为了对面山头的13个孩子,离开家,和妻子张兴琼老师隔山相望,每天靠着手电筒交流?”张红副教授问。

     

        “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爱的本能。人对孩子的爱,普天下的父亲和老师都是一样的。我要像爱我的儿子一样,爱我的孩子们。”廖占富回答。

     

        “阿力太老师,要学这么多语言,要走这么多路,能不家访吗?”

     

        “我们那里单亲孩子、贫困孩子有很多。家访,是为了让家长们把孩子们送到学校里来,这是我的第一个责任。来了之后,我就要努力把我们的爱和教育给他们。虽然他们的家庭不完整,但他们的人生一定要完整。”阿力太回答。

     

        “仲威平老师,每天上学要走40里路,那么多年,您也没让您的一个智障的孩子失学。也许,有些孩子成材了,考上了大学,有些孩子没有一般人所期望的那样。您觉得,您期望教育能带给孩子什么?什么是您所认为的幸福人生呢?”

     

        “考上大学当然是老师所期望的。但如果考不出去,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拥有、掌握应有的素质和知识,在社会中独立,能撑起一个家,能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也算尽到了我的责任。”仲威平回答。

     

        “贵州省安龙县的杨元松老师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出了中国第一本《留守儿童日记》,让孩子梦想成真。梦想,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为什么一直要坚持让孩子们有一种很奢侈的感觉呢?”

     

        “梦想,我认为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它不见得能带来多少物质上的价值,但是人身处梦想中,就会觉得很幸福。所以条件再苦,我也要给我的孩子们梦想,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艰苦。”杨元松回答。

     

        “大家都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师’,大家理解的‘教育’是什么?”

     

        刘顺跃回答:“我理解的教育是给孩子希望,让孩子们树立起对生活的憧憬。教给他们知识固然重要,但让孩子们有梦想,有希望,更是长远之计。”

     

        当问及自己幸福不幸福时,全场的乡村教师无一例外地喊出了“幸福”!

     

        “‘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成为北京教育学院师德教育的教材,将会被学院沿用,给予更多来培训的老师深刻的感动。”院长李方说。

     

    见学与联欢:用爱同筑教育梦

     

        9月2日清晨,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东校区。

     

        进门是一块影壁,正面书“发扬老舍精神,做真善美的人”。学校的宅邸来自曾经的王府,百年前建成小学,老舍先生曾任校长。两进两出的四合院里,种着银杏和玉兰。安静的树下隐约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

     

        北京教育学院邀来东城研修学院教研员王文丽,为孩子们讲授六年级语文课——现代诗歌《月之故乡》,并邀“最美乡村教师”们一起观摩研讨。

     

        开讲前,王老师并不告诉孩子诗名,只一遍一遍地让孩子们朗读课文。

     

        王老师请孩子们给诗拟一个标题。

     

        “望月思乡”“月夜思乡”“思乡赏月”……

     

        王老师没有评点孩子们谁对谁错,只是给出诗歌的标题《月之故乡》。

     

        在讲解了诗人彭邦桢背井离乡,辗转赴台湾,最后客死美国的背景后,她让孩子们再读诗歌。

     

        此时,孩子们逐渐理解了诗人的无奈、悲伤、遗憾,甚至惭愧……

     

        课程的结尾,王老师让孩子们仿照课文,自己创作诗歌,以同一句“他乡一个月亮,故乡一个月亮”开头。

     

        “他乡一个月亮/故乡一个月亮/他乡的月亮在眼里/故乡的月亮在心上。”

     

        “他乡一个月亮/故乡一个月亮/一个在身边/一个在远方。”

     

        …………

     

        被激发出灵感的孩子们纷纷作出自己的诗。

     

        “受益匪浅。以前只是在光盘上看到这么美的教学,今天身临其境。老师对学生的引导非常到位,让每一位同学都入情入景。”刘顺跃老师说。

     

        就在同一个上午,来自云南省泸水县怒江州特殊教育学校的吉思妞老师,在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参观交流。为了教授聋哑孩子,她花两年时间学会了手语。

     

        9月2日晚,结业仪式与联欢晚会举行。

     

        李方院长作结业讲话:“是无数像你们这样的老师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动力。”他向最美教师深深鞠了三个躬,说了三次“老师您好!”

     

        联欢晚会,会泽七子代表所有乡村教师写下了这样的诗歌:

     

        “带着希望起航/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远/不管前面的山有多高险/不管前面的河有多深邃/我们都会不畏艰险/不断探索,勇往直前……我们永远徜徉在这路上/托起明天的希望!”

     

        培训在《告别今宵》的悠扬旋律中结束。舞台上,“最美乡村教师”与志愿者老师们相拥而泣,久久不愿分开。

     

        九月,18位“最美乡村教师”,满载着从教育学院收获的爱与希望,再次起航。(本报记者 韩 寒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程伟光、郭俊锋摄)

     

    感 言

     

        尽管我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的荣誉称号,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做了最普通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可爱的孩子们把我送到了北京。在北京教育学院的每一天,我看到的都是微笑。这种微笑,化解了我内心的担忧,吹散了我心中的疑虑。这里的老师们解答了我的疑惑,让我们在研修的日子里,内心充满了温暖。

     

        ——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寄宿学校)

     

        到北京教育学院培训之前,心里空得慌……总有隐约的不安和忧虑!知道学院能帮助我们专业成长时,我一下子就清楚了自己的忧虑是怕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有了北京教育学院这个坚强的后盾,我心里踏实了!我们的专业成长,取决于学院的帮助和我们自身的努力,有了这个后盾,我坚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刘顺跃(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

     

        当我看到视频上仲威平老师在大雪中蹒跚前行的身影,读到杨元松老师的《留守儿童日记》,听到廖占富、张兴琼老师充满酸楚但又不乏浪漫的手电筒的故事的时候,我也想起了我那坐落在遥远山区的故乡,想起了我那曾经就读的不亚于游牧式的小学,想起了我那几位带着满身乡土气息的老师。这样一种亲切感,不仅让我对老师们更加敬仰,也让我由衷地渴望将朴实无华而又卓有成效的专业培训奉献给他们。

     

        ——汤丰林(北京教育学院师训办主任,本次研修活动专业培训板块设计者)

     

        “最美乡村教师”们的事迹令我感动。虽然故事不同,但精神一致,那就是对学生的爱,那种不计名利,深入灵魂的大爱。

     

        ——杨智(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学院“三育人”标兵)

     

        我发现他们多才多艺,有的会写诗,有的会说相声,有的会唱歌,他们是那么的阳光。此时此刻我明白了:幸福与物质无关。

     

        ——刘晓婷(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本次活动志愿者)(采写整理:韩寒、刘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