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7日 星期六

    校魂、大师、模范的精神传承

    ——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朱振国 吴卓珈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07日   10 版)
    专注 张学军 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其作用至关重要。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55年来,为浙江省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输送了各类人才3万余名,先后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在全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透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学校校魂、技能大师和道德模范的精神传承,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校魂理念领军,带出“敢亮剑志筑强”团队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传统,传统是什么,是由组建和建设这所学校时的书记和校长们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们给这所学校注入了校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徐公芳和院长丁夏君等就是这所高职院校的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干部。

     

        自就任以来,党委书记徐公芳始终强调办学要秉承学院五十多年来的精神传统,形成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对学院发展建设的共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睿智敏捷的思考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开创建设发展新局面。他强调,“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多种教育渠道,提升他们的情商,从社会需求出发,加快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和迁移能力及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和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是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个人梦,进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现实路径。”

     

        教育离不开教师,可高职教师又该如何发展成长?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变革带来的知识恐慌和技能缺失,教师需要转型。”院长丁夏君认为,主动联系行业、进入企业,走工学结合、产教对接的教学做一体化之路,是高职教师的必然选择,“让高职教师迈入企业职场,了解企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对各类技术岗位技能人才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从中汲取有用素材,拓展育人视野,调整专业教学方法。准确把握高职教学方向,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育人名师。”

     

        在这样务实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院上下团结一致,凝聚校魂,致力于学院的建设发展。短短十年,该院就完成了萧山高教园新校区的搬迁建设和绿色建筑节能示范性校园建设,培养了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23人等一大批教学名师,还建成了两个省级教学团队。截至目前,学院自主创业开设公司或担任企业兼职经理以上的教师60余人,拥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近60人,具有高工以上职称的教师近四分之一。校魂理念领军,带出了一支“敢亮剑,志筑强”的建筑技能型团队。

     

    大师技艺传承,培育“现代鲁班型”人才

     

        两千多年来,鲁班一直被土木工匠奉为“始祖”,成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正是缘于这种独特的尊崇,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从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到道路命名,处处可见“鲁班的身影”。党委副书记刘建军对此感慨颇多,“学院五十多年的办学史,是一部鲁班文化传承的发展史。”

     

        在大师精神的影响下,学院对教师的引进培养,十分注重专业技能和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高比例的具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和各类工程师系列以上职称的教师队伍为培育“现代鲁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人才培育过程中,学院还将鲁班等各类建筑大师的技艺品行写入校本教材、进课堂,办鲁班人才学院,熏陶学生。精心浇灌下,学院经管系学生邵赛男刚刚入学两年,就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拿到特等奖学金!”这个曾经被老师贴上“爱玩”“叛逆”标签的女孩,通过鲁班等大师技艺传承的系列活动,逐渐树立了成为“现代鲁班型”人才的信念,一改过去作风,以全新面貌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与邵赛男有一样经历的同学不在少数,2009级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来佳黎就是其中之一。即使已经毕业,她仍然对学校组织的“专业义工”志愿者活动念念不忘,“学院老师带我们到建筑工地实习,既长了见识,也服务了社会。”在杭州、绍兴、湖州等建筑工地上,工人们亲切地把这支服务队伍称作“专业义工”。学院纪委书记薛德祥介绍,“‘专业义工’志愿活动是传承鲁班技艺的一个载体,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岗敬业的精神,还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006年,学院还设立了“鲁班创业园”,搭建了师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以2010届建工系毕业生陈华鸿为主的研究创新小组,开发了外悬式外墙脚手架,获得了国家专利。

     

        此外,学院研究浙江省地域特色建筑及保护文化,以学院名师技艺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传承创新建筑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基地和产业支撑平台。

     

    模范道德引领,构筑“美丽建院人”品质

     

        为了树立模范,发挥榜样的作用,该院近年来组织广大教职工向雷锋、各级各类及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构筑“美丽建院人”品质。

     

        每年3月初开始,该院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学雷锋,美丽建院在行动”的主题活动。通过建立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定期召开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建设座谈会等形式,把雷锋精神贯彻到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书育人品质上。今年的学雷锋活动中,学院就组织全院和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了“进社区解难题、中小幼传帮教”等系列活动,为杭州萧山宁围镇近1000名中小学生义务讲解学院节能级排水示范新技术、开设书法指导课和各类建筑专业讲座、为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天官社区为其河道整治立面改造解难题等。

     

        构筑“美丽建院”的活动中,建院人还推出了一批身边的榜样。2012年10月15日,学院号召全体教职工向学院国家骨干建设专业楼宇智能专业的带头人马福军老师学习。一位老师感慨地说,“马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责任心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都忙着给学生上课、撰写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方案、指导学生参加省和全国技能比赛,即使妻子病危、去世也一如既往。这样的事迹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建院的每一位教职工。”

     

        如今,在先进的精神熏陶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院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师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践行志愿精神。学院实训部黄奕芸等师生趁着清明假期,义务到工地上给建筑工人讲授建筑节能知识。不少工地监理员都为建院人的优秀品质所感动,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大学老师专门来工地上给我们讲环保节能,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建院人好样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