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7日 星期六

    盛情期待中国贵宾

    ——习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前夕阿斯塔纳见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07日   08 版)
    图为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张春友摄

        初秋的阿斯塔纳,天高云淡,草绿花艳。习主席到访前夕,记者在阿斯塔纳采访中,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年轻美丽的首都城市期待中国贵宾的盛情。

        近些年来,记者多次来阿斯塔纳采访,目睹了这颗“中亚草原明珠”日新月异的变化。此次来阿斯塔纳,她的新变化又一次让记者感到吃惊。一下飞机,记者本能地告诉出租车司机如何进入市区,结果司机却选择走了一条新建成马路,不仅道路宽敞,设施齐全,并且时间和距离比过去都有所减少。司机告诉记者,“以前这个地方都是农田,种大白菜,现在已经变成公路了,非常方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几天来,虽是走马观花,却不断发现新的惊喜。步入阿斯塔纳伊希姆河左岸新区,以传统伊斯兰建筑和欧洲简约为主要建筑风格,以蓝色玻璃外墙为主色调的现代化办公楼、居民楼鳞次栉比,彰显着城市的发展活力。特别是著名的“可汗之帐”,集大型购物与休闲娱乐为一体,外形酷似哈萨克族传统的帐篷,高达150米的顶尖直插云霄,成为阿斯塔纳新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哈总统府西南侧的北京大厦是一栋具有浓郁中国建筑风格的高层建筑,顶部酷似北京的天坛,成为亮丽的城市中国元素。哈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阿斯塔纳不过14年,这里的人口已经由原来的不足30万人上升到目前的80多万。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曾自豪地说,“阿斯塔纳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哈萨克斯坦的象征”。正是这座不断焕然一新的城市,与中国首都北京一起,不断见证了中哈关系的发展。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和其他中国领导人多次到访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等哈领导人也多次访华,中哈关系稳步提升,实现了从睦邻友好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三级跳。习主席此次访哈,将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等哈领导人举行正式会谈,就深化中哈双边关系、推动各领域互利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提出新的合作建议,并共同签署联合宣言等政治和合作文件。

        作为此次访问的重要活动之一,习近平主席将在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系统阐述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中亚的外交政策。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由哈总统本人亲自倡议创建,以哈萨克斯坦开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名字命名,是哈最高学府,占地80公顷,现有学生近千人,采用世界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邀请各国知名教授学者讲学授课,全英文授课。目前设有工程学院、科学技术学院和社会人文学院三个专业,未来拟开设医学、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虽然组建只有3年时间,该校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型精英人才的教学宗旨深受世界各国教育界关注。记者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采访时看到,经过中哈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正在对演讲场馆、转播地面保证等方面进行着紧张而有序的筹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该校师生报名踊跃,阿斯塔纳欧亚大学的师生也要求有机会参加演讲会,希望能聆听习主席的精彩演讲,了解中国对中亚外交政策的顶层设计蓝图。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阿斯塔纳人会讲中文的人多了,主动与中国人打招呼的人多了。通过交谈发现,会讲中文的人或者专门到中国学习过,或者曾在中国工作过,他们普遍有一种优越感:会讲中文,找工作的机会就比别人多。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哈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哈两国的贸易额也由建交时的3.68亿美元达到2012年的250亿美元,增长近70倍。中国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独联体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为进一步提高两国务实合作水平,中哈双方确定了2015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400亿美元的战略目标。9月3日,哈萨克斯坦电讯社和《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刊发了对习主席的采访全文,引起哈各界热烈反响。

        习主席在此次出访前接受中亚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中哈建交21年来,两国关系保持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双方都将发展同对方关系作为本国外交政策优先方向。可以说,中哈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阿斯塔纳有幸,将再次见证中哈关系史上这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访问。(本报阿斯塔纳9月6日电 本报记者 马述强 张春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