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一封老新闻工作者的来信在湖北引发了一场“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湖北新闻队伍接受了一次思想灵魂的洗礼。
“双向挂职”强化新闻实践教育
2011年9月,湖北启动高校教师与媒体记者“双向挂职”交流活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月新被“交换”到湖北日报担任总编辑助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强月新历经报纸改版、深入开展“走转改”等重要活动,不但收获了大量鲜活的新闻案例用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在新闻理论研究上成就颇丰。
湖北日报资深记者樊晓燕以强月新“交换对象”的身份走进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任院长助理期间,她邀请媒体骨干进校为学生们现身说法,还先后组织了3批共18人次的学生,加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采访小分队,赴社区、企业、农村采访实践。
“要开创新闻事业的新局面,必须不断提高新闻队伍整体素质。这既需要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从源头上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说。
深入现场厘清角色定位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网站、博客、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自媒体异军突起。为了博眼球,部分媒体从业人员放低了自己的职业底线。模糊的角色定位、淡薄的责任意识,使得一些媒体的声誉越来越低。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媒体从业人员进高校宣讲,与青年学生交流座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针对新闻专业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安排学生到各新闻单位实习。
“走转改”活动中,湖北还将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放到了基层。湖北大学有两批学生跟随记者深入一线:在宜昌,大家探寻舞龙舞狮这项民间艺术瑰宝的魅力,了解民间文化艺人的坚守与困境;在黄冈,学生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感知他们在田间地头的艰辛与快乐。
“我是建设者”彰显责任意识
“有的记者为了抢新闻影响了救援,他们不是建设者,而是挡路人。”
“小姑娘,我和你有同感!”
4月24日,老新闻工作者周年丰、蔡祥斌与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就“我是建设者”的话题展开对话。对于记者的责任定位,2011级研究生谢吉与蔡祥斌这位老媒体人有着相同的看法。
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茂亮用实际数据说明了强化记者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后发生的变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不断涌现,不仅锻炼和培养了大批的新闻从业人才,也使媒体自身大受裨益。(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网记者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