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偿补课、推销课外辅导资料……近年来,频发于中小学校园的违反师德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强烈担忧。师德,一时间成为公众热议话题。
“这些行径今后都将被列入师德禁行行为‘红线’。”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前夕,一份名为《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正式出台。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将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制定国家层面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
与以往单纯惩治式的“师德一票否决”相比,此次意见可谓内容详尽、力度大。但坚决态度背后,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一纸规范能否包治百病,这条“红线”能否真将有违师德的行径拒之门外。
政策解读:
将师德列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
“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师德一票否决”——面对时有发生的极少数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现象,教育部曾多次表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心,但缺乏具体制度支撑的表态曾被解读为只惩处不预防、难见实效。
师德问题由来已久,但似乎问题从未得到根本解决——究竟该怎样防微杜渐地加强师德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面对公众质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介绍,此次教育部将以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等手段,构建“净化”师德的动态监督体系,“意见提出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据悉,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包括教育、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保障七大机制。在保障方面,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管,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长要亲自抓师德建设。
“目前我国教师的准入门槛较低,也是师德建设的一大障碍,我们这次还要打破老师的‘铁饭碗’。”许涛强调,教育部此次配套出台了《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文件,严把教师入口关,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
争论焦点:
规范详尽,可操作性有多少?
尽管规范详尽,但北京市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却认为,意见的实施效果堪忧,“师德本身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可以衡量。谁师德高尚、谁师德低下很难简单评判。而如果解决不好由谁评价、如何评价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教育观念的异化。单纯交给教育部门评价,会不会变成走过场?交给学生和家长评价,会不会说重说轻都不行,重了家长不领情,轻了达不到教育效果。”在他身边,对意见落地“持悲观预测的并不是少数”。
在很多人看来,解决师德滑坡问题,板子不能只打在教师身上。
“社会的浮躁风气对教师的影响太大了。”暑假回老家的经历让陈维贤感慨至今,“原来的同事都在家里偷偷办班,一个假期轻轻松松赚十几万。看到我们这种兢兢业业教书、拿死工资的人反而有些诧异,觉得我们才是另类。”
“除了极个别恶性事件外,‘红线’划定的违反师德现象确实不少。”山西省临汾一中教师张玲告诉记者,“有偿补课、节假日收礼还是挺普遍的。拿外出补课来说,学校升学率高了、老师赚了钱、学生提了分,‘皆大欢喜’。这是一根‘红线’堵得住的事吗?”
专家点评:
只拿师德说事,必会“摁下葫芦浮起瓢”
“只拿师德说事,肯定会‘摁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一个问题又会有新的问题冒出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多起师德败坏事件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不能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原因简单归因于一个问题,“教师本应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但在不少基层学校,很多教师的基本待遇都没有得到保障,加上升学率的压力,使得他们的职业尊严感和生活幸福感都不高,影响到他们对待教学的态度。”
储朝晖还指出,师德往往会受到社会整体风气和行业体制的影响。“现在整个教育评价过于单一,学校盲目追求分数、升学率,学生和家长也被各种考试压得喘不过气。在整体性和体制性症结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师德建设只能沦为空谈。”他建议,应该从改革教育评价体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依法治校等多方面入手,合力解决师德建设难题,“还要注重提高教师待遇,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让教师能从心底珍惜这份事业。”
他还建议,可增添一些人性化、可操作的细则以确保规范落地。“比如说送礼问题,可以借鉴一些欧美国家的做法,规定送礼物的额度。如果多些这样的规定,既可以给学生留有尊师重道的通道,也可以和谐师生关系。”
不少专家还指出,与其建立师德规范,不如一板一眼地做好教师行为规范,由教师全体共同协商、制定、遵守,相关教育领导部门起好监管作用,共同维护教师这一光辉职业的尊严。(本报记者 邓 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