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4日 星期三

    全运人物

    杨宗群:72岁的全运“喜来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4日 04版)

        72岁的辽宁男篮队医杨宗群,保持了一项“纪录”——从1959年到今天,他亲身参与了12届全运会。很多媒体记者都跟他开玩笑:“杨爷,你是‘骨灰级’人物。”杨宗群则微微一笑,天天跟年轻队员混在一起的他早知道“骨灰级”的真正含义。如今,他自己成了全运会上唯一的“骨灰级”人物。

        当强壮的运动员和教练们逐渐败给了时间、退出全运会的大舞台,这个“边缘人物”却打赢了与时间的对抗,并仍在刷新着自己的纪录。“我一个老头有啥好唠的。”杨爷总是这样面对媒体,但当他打开话匣子,那些全运记忆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

        人的一生与其说是经过抉择岔路的一路向前,倒更贴近于历经阴差阳错的一路过往。际遇的初次造访是在1956年,那年杨宗群15岁。15岁的他平日除了读书学习,还常跟着同学练练武术。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学拉着杨宗群一同参加锦州市射箭选拔赛。从没有接触过射箭的杨宗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侥幸”,得到了全市第二名的成绩。

        1959年,18岁的杨宗群成为辽宁射箭队的一员,他和队友坐着“和平号”火车去北京参加一运会。开幕式上,列队走过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跑道,然后观看大型团体操,杨宗群记忆最深的感觉是“大”和“兴奋”。从1965年二运会起,杨宗群作为辽宁代表团的队医服务了多支队伍,十运会则开始和篮球队结缘至今。

        虽然很多记忆已模糊,但杨宗群对全运开幕式的印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59年一运会到1979年四运会,开幕式以团体操为主;从1983年五运会到2009年十一运会,开幕式越来越“现代化”。而这次的十二运会开幕式,则有返璞归真的味道,“没怎么花钱,也让老百姓参与进来了”。

        从第一届全运会至今,杨宗群全运会保持全勤,只不过之后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一运会后,辽宁射箭队解散,杨宗群便由此到了沈阳军区卫生部医训队学习一年。“人家派你去学习,你当然应该把学到的东西回报给人家。”这就是杨宗群干了一辈子“喜来乐”的原因。

        跟在医院工作时坐班不同,成为辽宁体育局训练队的医生得跟队。“我当时在沈阳,外出的工作基本都是我的,一到冬训就跟队出去了,一年能有七八个月都在外头。整个运动队里,除了围棋、象棋队我没跟过,其他队我都跟过了。”杨宗群说。

        跟了这么多项目,杨爷觉得最有乐趣的,还是足球。从李应发到唐尧东,老一点的辽足明星都曾在他手下“受力”过。

        杨爷身子骨硬朗,赛后给一支球队做放松按摩都不在话下,但有一次,他真发愁了。那是跟田径队上昆明集训时候的事,鼎盛时期的辽宁田径队有108人,都属于杨宗群的服务范围。从那以后,老爷子一听说跟田径队就直犯嘀咕,因为当时实在是把他给累得不行……

        杨宗群当了一辈子队医,并不是没有升迁的机会。“我得知恩图报。当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整个家里的生活压力都到了我身上,我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住院,欠了医院好多钱,我那会儿就挣46块钱,根本还不起,是当时体委的领导帮我还的医疗费。人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我就该好好地给人家工作,还这个情……”朴实的杨爷从不提起自己的辛苦。

        作为全运会的“活化石”,杨宗群这样评价着全运会:“其实全运会都是时代的反映。我觉着,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讲节俭办全运非常正确,这既是国情,也是民意。”(本报沈阳9月3日电 本报记者 侯珂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