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4日 星期三

    人才史话

    行赏缘何不唯功

    作者:王兆贵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4日 15版)
    资料图片

        春秋末期,赵襄子被困于晋阳,突围后奖赏有功之臣,高赫无功却居上首。众人不忿,要求给个说法。赵襄子说,当晋阳危难之时,群臣尽皆傲慢,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唯有高赫不失君臣之礼,所以我头一个赏他。

        给并无战功的高赫以头奖,这件事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赵襄子这样做,看起来是“礼”字当先,究其实是因势利导,包含用人导向在里边。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晋阳之役,是赵氏存亡继绝的转折点。公元前455年,把持晋国大权的智氏野心勃勃,企图兼并赵韩魏三家称霸中原,便让赵韩魏三卿各拿出百里万户之邑归公。韩魏两家明知这是假公济私,强权扩张,却不敢直撄其锋,只能拱手相让。原本就对智伯气不过的赵襄子,坚决予以回绝。智伯见赵襄子不买账,遂挟韩魏两家联合攻赵。节节失利的赵襄子率部退守晋阳。不久,晋阳危在旦夕,那些平时信誓旦旦的家臣们,大难临头也各生异心,事君不尊。万分危急之中,赵襄子派心腹夜潜韩魏两营,晓以唇亡齿寒之利害,策动他们结盟反戈。韩魏两家一向对智氏不满,因而一拍即合,里应外合消灭了智氏。赵韩魏如约三分晋地,历史由此进入战国时期。

        战后论功行赏,天经地义。但是,仅凭事君有礼就能荣膺最高奖赏,有没有搞错?要知道,赵襄子虽然隐忍怯懦,但却不是昏君。他给高赫以上赏,表面上看是先礼后功,但并非重礼轻功,而是论功不唯功。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功勋虽可嘉,有钱能买来;真诚更可贵,人心不可贾。在赵氏险些被灭的危急关头,高赫对襄子尚能礼敬有加,足以证明他对君主是何等忠诚。同时,重赏对自己忠贞不二的臣子,无疑会在用人的激励机制上产生导向作用。

        荀子说:“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尚贤使能”是荀子人才观的核心,也是用人激励机制的基本导向。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情况下“尚贤”,什么情况下“使能”。就是说,要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不仅要看对象,赏以当人,还要看时机,赏以当时。战时与平时、创业与守成,由于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打天下,创基业,着重“使能”;守江山,开太平,着重“尚贤”。就是说,创业重才,守成重德,或者说,乱世重才,治世重德。

        用人德为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条基本原则,但在非常时期与平常时期要区别对待。德才兼备当然最好,可战时非比平时,如果固守传统不知变通,你的麾下必定门可罗雀。战场上较量的是勇和谋,德行位居其次。如果像宋襄公那样“不鼓不成列”,怎么可能战而胜之?正是因为战争对人的素质有特殊要求,所以历史上那些开国之君用人往往是不拘一格的。刘邦也好,曹操也好,他们所以能战胜对手,靠的就是唯才是举。诚如魏征所言,“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

        刘邦得天下后,仍旧蔑视儒生。陆贾经常在他跟前念叨诗书,惹得他老大不高兴,骂骂咧咧地说,你老子的天下是在马背上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贾以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为例说,您在马上得到的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吗?刘邦这才有所省悟。自此,刘邦一改山寨草莽习气,“行仁义,法先圣”,开始推行“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最终迎来汉室中兴。

        赵襄子行赏不唯功的道理也是如此。战事已了,江山既定,天下大治,需要管理国家,发展生产,繁荣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文明要素的重要性凸显,对贤良的需求优于才俊。治国安邦固然仍需各类专业人才,但与战乱时期的需求必然大不相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