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3日 星期二

    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

    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03日   15 版)
    2013年6月26日,夏宝龙在浦阳江了解水质情况。

        调查人:夏宝龙(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深刻认识到: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互为表里,转型升级之功一日不成,水污染之害就一日难除;反之亦然,水污染之害一日不除,转型升级之功也一日难成。在浙江这样的水乡,水变清是转型升级最直接的一个标志。只有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转型升级,是实现浙江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以来,我在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时,一直在积极思考、努力寻找纲举目张的突破口和倒逼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网上出现“浙江多地市民邀请环保局长游泳”的舆论,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

     

        全国“两会”之后,我和有关同志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次到乡村、社区和企业,开展新一轮密集调研,与当地领导、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研究、探讨。基层的探索实践,群众的真知灼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水乡之困:寻找可游泳的河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变差了,是调研中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作为江南水乡,老百姓难找到可游泳的河,平原水网地带吃水困难。这些由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根子在于经济传统粗放增长模式,是浙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烦恼”,从调研情况看,这些“烦恼”已经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困扰一:水资源约束经济社会发展。浙江是资源小省,这个资源不仅体现在有形资源上,也体现在环境容量上。从地理环境来说,“七山一水两分田”,我省平原面积仅2.2万平方公里左右,环境容纳能力非常有限。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居于全国前列,这主要体现于“七分山”。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和技术上的欠缺,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河网湖泊甚至处于亚健康状态。我从一份资料上看到,2012年全省仍有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为劣V类,31.7%的断面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从人口数量来说,我省常住人口数量已达5477万,近年来外来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我省已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我在调研中听到基层一些干部讲,现在抓发展犹如走钢丝,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火候。这形象地道出了水等资源环境要素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既要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又要保证人口密集的“二分田”和“一分水”的环境质量,还要保证污染不向“七分山”扩散,人与水、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困扰二:水环境保护亟待产业升级。造成如今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畜禽污染、径流污染等,但最大的污染源是低层次产业造成的工业污染。我在调研中发现,水环境是一个地方产业的“透视镜”,水清则产业层次高,水黑则产业层次低。我从一份统计资料上了解到,2012年,浙江省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制造业中,纺织、化工、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传统产业依然占有较大比重,这些产业大多耗水严重,而且排污量大。特别是一些产业“低小散乱”情况比较普遍,生产工艺落后,污染防治不力,极易引发环境问题。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4大重污染产业,其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7%,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却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67%和80%;电镀、制革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5%,但总铬排放量却占全省的92%。这些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传统路径依赖惯性在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盘踞在浙江的大量“三高一低”产业,仍在污染着浙江大地的“血液”。

     

        困扰三:水污染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在基层调研时,干部群众反映,现在水污染问题不仅影响民生改善,也给社会稳定带来挑战。从信访部门了解来的数据看,全省涉及环境保护信访案件特别是水污染引发的信访案件,上升势头非常明显。在调研中基层同志向我提起,2011年,杭州的饮用水源地新安江受苯酚槽罐车泄漏污染,就引发了远在150公里外的市区居民大量抢购瓶装水。可见,因水而引发的这类事件,会发生连锁反应,会突破地域限制,若处理不当,极易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在调研中,我深刻感受到水不仅是生态,是经济,也是民生,也是政治。今年以来浙江多地相继出现市民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舆论事件,不是偶发的,是有现实背景和必然因素的,值得我们深思。

     

        困扰四:水治理考量干部政绩观。当前,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但在调研中我也感受到,少数领导干部和基层同志对以治水促转型心存顾虑,有的担心整治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太大,会影响GDP(国内生产总值),会影响发展速度,面子上过不去;有的觉得治水是潜绩,要医好水污染这个“慢性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精力、财力,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吃力不讨好”。这些思想顾虑,道出了治水的艰难,反映了少数干部政绩观存在的偏差,也对干部政绩考核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确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治水之招: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浙江的水治理好。在基层调研让我感受到,转型升级是“背水一战”,治水是浙江转型升级大战役中的关键之战。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敢打必胜的信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好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着力于一件又一件实事的推动,着力于一个又一个环节的突破,以治水治出转型升级,治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绿水青山。

     

        治水一招:一以贯之推进生态省建设。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并启动生态省建设方略,十年来,几届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先后开展三轮“811”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专项行动,其中的“8”,就是围绕着浙江的八大水系。我了解到,近五年全省共否决“两高一低”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7000多个。2012年,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221个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比例达到64.3%,11个设区市的31个主要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92.7%。十年坚持、十年成效,确保了我省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支撑了我省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进程。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生态省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抓下去,一定能使浙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今年7月初,我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省环保厅走访调研,在调研座谈会上,他们向我介绍了近些年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情况,我提出要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想这不仅是我,也是全省人民的一个“生态梦”吧。

     

        治水二招:以壮士断腕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水污染的根子在岸上,治水的关键在于对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如果就治水而治水,即便花再多的钱,最终都会“打水漂”。浦阳江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重要支流,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多年来,受沿岸“三高一低”产业特别是小水晶加工行业的严重污染,从浦江县城至出境断面,河流水质均为劣V类,是浙江省江河水质最差的河流之一。浦江县有“水晶之都”的称号,水晶产业产量曾占全国的80%以上,有水晶加工企业1.6万余家,但规上企业仅25家。这些几乎散布于全县的水晶加工企业,多数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固废和噪音污染,每年排放的废水量达490余万吨,农村65%以上的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今年以来,我直接督导,重点抓了浦江小水晶行业整治和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什么抓浦阳江的治理?因为浦阳江在全省水系中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水污染问题具有代表性,而且过去两次治理都失败了。这次我们下了决心,全面开展水晶行业整治行动,对“低小散乱”作坊、截污纳管等问题进行全面排查,采取有力措施,共取缔了9300多户无证(照)水晶加工户。6月26日,我沿浦阳江逆流而上,考察水质情况和治水工作。县里的同志告诉我,6月浦阳江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氨氮、总磷指数同比分别下降8%、40%、15%。我听了以后,更加坚定了治水的思路和决心,要求总结推广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做法和经验,以后凡是劣V类水,凡是企业包括农业造成污染的,凡是人口集聚过多造成水质污染的都要照此治理。

     

        治水三招:顺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与基层同志共同治水的过程中,我更深切认识到治水要敢于“破”,更要善于“立”,充分发挥倒逼作用,使疗效直达“病根”。近年来,省委打出了与治水紧密相关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如“四边三化”(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四边”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三改一拆”(大力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四换三名”(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和“个转企、小上规、规改股、股上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出了治污治水的“复方剂”,促进了产业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我在浦江县调研时看到,该县在大力整治小水晶行业的同时,规划建设了水晶产业集聚园区,一期工程面积500亩,投资约2.28亿元,其中环保设施投资就达2300万元,占到总投资的10.1%,并从生产规模、产业层次、装备水平、产出贡献、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水晶行业整治标准和入园标准,很好地推动了“个转企、小上规、规改股”,促进了水晶产业由低端加工向高端生产发展。浦江县一家水晶加工企业负责人向我算了一笔账,建设一个污水沉淀池和污水治理循环系统,成本低一点也要上万元,大的就要十几万元,小作坊根本无力承担,就得转行或转型。这笔账从一个方面验证了治水的倒逼威力,治水可以综合政策的引力、市场的压力,汇成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促进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实现行业集约化、规范化、生态化发展。结合这些基层实践,我理出了疏堵结合的治水思路:一手抓重污染、“低小散乱”企业的整治打击,腾出环境容量,留出发展空间;一手抓规模大、工艺先进企业的集聚发展,实行集中治污。回想前些年全省开展的蓄电池行业整治提升行动,也符合了这一思路。针对铅蓄电池行业造成水、土壤等的环境污染,省委、省政府责成当地党委、政府及时回应群众的诉求,以铁腕推动蓄电池行业整治提升,全省铅蓄电池企业由273家减至62家,有效遏止了有关环境问题,但当年产值、利税反而分别增长了30.05%、85.28%。

     

        治水四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有尽快完成浙江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蜕变,才可能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污染,才能实现长久的绿水青山。5月初,我到台州市调研。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负责人向我介绍,园区一开始就设置了很高的企业入园门槛,不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坚决不要,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坚决不要,不符合生态环保底线的坚决不要。我听后很欣慰,一再叮嘱他们,一定要追求更多“绿色的GDP”,绝不能要“污染的GDP”,企业唯有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才能勇立潮头、基业长青。5月底,在金华市、丽水市调研时,我同样看到一些县(市、区)坚持环境保护优先,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新兴服务业,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这让我更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治水的重要支撑。今年6月,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浙江转型发展。不论从浙江发展现阶段特征来讲,还是从环境要素制约来讲,浙江的发展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歪路和低水平发展的老路,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持续活力和不竭红利。

     

        治水五招:合力攻坚全流域治水。“水是流动的,要水岸同治,更要上下游同治”,调研座谈中基层同志提出的这条意见建议,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这是治好水的关键环节。浦阳江流经浙江多个县(市、区)。基层干部向我介绍,过去,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多年而收效不明显,陷于“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怪圈,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大家各扫门前雪,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今年,省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整治工作,各责任单位按照立下的“军令状”,认真种好“责任田”,沿江的浦江县、诸暨市和萧山区三地统一行动,推行“河长制”和网格化管理等各具特色的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前期的整治任务。目前,浦阳江干流水质已呈现好转,支流水质状况正逐步改善。这一做法更让我认识到,要治好水,零敲碎打、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本位主义、以邻为壑更不允许,必须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坚持“一盘棋”,才能彻底根治水污染这一顽疾。

     

    绿水之思: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开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

     

        大禹治水十三年,终成青史之大业。大禹陵就在浙江绍兴,但大禹治水的精神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治水的民族,浙江更是治水的排头兵。今天,浙江又已经打响一场全新的治水攻坚战。我们要从浙江的长远发展考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襟,舍得一些眼前利益,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恒劲,痛下决心治水,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打造新空间、新动力、新优势,实现浙江更有质量和效益、更具持续能力的发展。

     

        思考一:坚持“不唯GDP论英雄”。浙江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质量、效益、可持续成为了主题词、主基调。在基层调研时,我看到了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的新亮点,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今年4月初,我建议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媒体推出“探访母亲河”“寻找可游泳的河”等大型新闻行动,对一些污染严重的河流进行曝光。之后,我结合基层调研的所见所思,给各市、县(市、区)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希望地方“一把手”树立正确政绩观,宁可经济增长速度慢一些,也要下决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护好生态环境,给浙江人民创造更宜居的美好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组织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讲话精神,强调坚持“不唯GDP论英雄”的导向,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把转型升级和破解环境要素制约有机统一起来。这些活动的开展,引发了干部群众对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浙江的发展一定要算好大局账、长远账、环境账,在生态环境上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算好总账、重视群众心里的账,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而是要敢于牺牲GDP来换取环境的根本改善,即使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是必要的,而且对浙江来说,这个代价是必须的,是值得的,也是付得起的。

     

        思考二:坚持群众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明白,市民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体现的是群众对清清河水的留恋、对污水横流的痛心,更是对全面治水的期盼。基层调研让我切身体会到,“老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应当把满足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满意,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形成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困难的工作,越是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并引导群众,在办好一件件群众期盼的实事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成绩。水环境综合治理关乎社会民生,关乎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我们就是要让群众看到扎扎实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成绩,从江河清水中感受到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幸福的追求和努力。

     

        思考三: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路。200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来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浙江各地治水的生动故事,深刻诠释了这一论断。太湖的源头位于浙江省天目山南麓一个叫“龙须沟”的景区。“龙须沟”所在的白沙村,是一个不到400户人家的小山村。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白沙村的许多村民因贫困而以砍伐树木为生,久而久之破坏了山区环境。1988年的一次暴雨几乎冲垮了那里的房屋和道路。此后,白沙村痛定思痛,开始努力优化产业结构,走上了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的新路子,成了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近年来全村光靠农家乐的收入就超过2000万元。在衢州市调研时,我看到当地大力建设城市生态水系,很好地回答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命题。在信安湖畔,望着碧波荡漾、倒映青山的湖水,我给当地送了一句“水城畅想三江汇,总把信安比西湖”,希望他们把绿水青山作为最大的本钱、最亮的名片,利用优越的生态条件提升区域形象、吸引要素集聚,推进生态富民。今年5月底,我到了金华、丽水、杭州等地走访调研,在与老百姓拉家常式的交谈中,他们告诉我“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了他们最大的‘钱袋子’,种下的常青树已经成为了‘摇钱树’”。看到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生态饭”“文化饭”,走上致富路、幸福路,变“两难”为“双赢”,我非常高兴,同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绿水青山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绿色银行”,是金山银山。只有把浙江的绿水青山保护得更美,才能把浙江的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思考四:坚持抓具体、具体抓才能抓出实效。在调研中,一些同志向我反映,转型升级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难抓到点子上、抓到关键处。在实际中,我也发现有些地方讲转型升级要壮士断腕,但事实上往往连个“小手指”都断不了,问题就在于缺少具体抓手。以治水为突破口,实现了抓具体、具体抓,体现了既能“画饼”、又能“做饼”,既抓宏观、又抓微观的工作要求。在调研中,各地打出治水“组合拳”的具体实践和显著成效,让我愈发认识到,领导干部抓细节、抓具体不仅不是缺点,而恰恰是优点。能不能抓具体、具体抓,是检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视角。各项工作抓具体就会深入,具体抓就好落实。治水对省级层面来讲,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只要我们打好打实治水“组合拳”,综合施策,水陆并治,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相信一定能换来浙江产业的高层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新优势。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浙江,山河秀美的江南水乡,正经历一次治水的洗礼。但这仅仅是破题、起步、开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还有不少的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长的路要坚持走。但我们相信,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会用势者可成大事。顺势方能做事,取势、谋势、用势,是工作规律,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方法。正是这样取势、谋势、用势,才有了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十年坚持、十年领先、十年成效。当前,治水之仗可谓势所必然、势在必取、势在必胜。我们要认时谋势,借中央力推建设美丽中国之势、借群众对治水的关切之势、借资源环境客观制约之势,借势为力,顺势而为,打赢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这一仗。

     

        落笔之时,正是浙江高温热浪肆虐之际。热火朝天的抗旱斗争,更加坚定了我们治水的决心!

     

        敬 启

     

        上期“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刊于8月27日,是罗志军同志的《在深入群众中结下不解之缘——我在苏中里下河地区驻点调研的体会和思考》。下期将刊发赵正永同志在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的蹲点调研报告,敬请关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