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8月18日—24日,由交通运输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养路工”公益活动采访团走进浙江、江苏,行程2000多公里,60余名记者和一线养路工同劳动、共生活。接下来,采访团还将走进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和大家一同寻找“知识型养路工”的感人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境界,体悟中国现代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8月20日,“寻找最美养路工”活动采访团的车队行进在杭州湾畔。在近100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上,聚集了我国3座世界级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这是我们浙江的桥梁精品线,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公路养护处处长朱定勤说。
在最美的大桥背后,有着一群最美的人……
用心呵护才能成就“百年大桥”
地点:杭州湾跨海大桥
人物:大桥“保健医生”王金权
“你瞧,我们养护的杭州湾大桥像不像一条巨龙,它可是世界长度排名第三的跨海大桥。”指着蜿蜒在蓝天碧海间的杭州湾大桥,王金权介绍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大桥的养护工作,让这座世界级跨海大桥成为‘百年大桥’。”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王金权是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养护部负责人,承担杭州湾大桥的安全检查和养护工作。他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喻为“大桥的保健医生”。
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大桥是继青岛胶州湾大桥和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要做它的‘保健医生’,需要精通多门‘医术’。”王金权说,“这样的世界级一流大桥需要世界级的养护技术,传统的养护手段已无法满足要求。”
为了保证养护工作的精准化,杭州湾大桥用到的所有养护材料,从每一个螺丝钉的型号到生产厂家等信息都要录入到系统中,资料都“可溯可查”。而对于全部的养护操作,都要在“养护前”“养护中”“养护后”3个阶段拍照存档,真正实现信息化养护。
养护工作很多时间要在现场查看,36公里的大桥来回看一趟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王金权率领的团队经过大量研究,力争实现养护手段“智能化”,一项项新的技术成果在平淡的养护工作中诞生。2011年,杭州湾大桥工程施工测量控制项目,获得“国家测绘金奖”;2012年,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预警系统,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专利……
“世界级跨海大桥的‘保健’仅靠人力是不够的。今天,高科技和智能化养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养路工的内涵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王金权笑着说,“原来很多人认为养护工作只是花钱,没有经济效益,但现在的养护工作也能创造价值。比如,一个价值1万元的摄像头,设计使用年限是5年,但经过精心养护,现在使用6年,这就相当于我们创造了2000元的价值。”
“‘知识型养路工’大有前途”
地点:舟山跨海大桥
人物:“大学生养路工”傅俊磊
8月20日,雨后的舟山跨海大桥逶迤在浪里云间。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陆岛联络工程,全长约50公里、由5座桥梁组成的舟山跨海大桥堪称“桥梁博物馆”。而走进舟山大桥监控中心,仿佛走进了它的“心脏”。这里的每个电脑平台上都可以对它做细致的“解剖”。
舟山项目桥检科年轻的技术员傅俊磊正坐在电脑前分析桥梁养护系统的实时数据,每一次细微震动对桥面的影响、每一根钢丝的锈蚀程度都一目了然。傅俊磊看上去有些腼腆,但一说起舟山大桥,他如数家珍,“舟山跨海大桥包括5座大桥,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桃夭门大桥、响礁门大桥和岑港大桥。”
“你们看,外面这座西堠门大桥就是其中一座桥梁。”傅俊磊指着不远处的大桥说。橙色桥塔耸立在海天之间,弧形的悬索勾勒出动人的曲线。它主跨1650米,成为世界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
24岁的傅俊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工作两年来他除了面对电脑,更多的日子是在桥面上度过。前不久,浙江一些地方遭遇高温。西堠门大桥桥面温度有六七十度,傅俊磊仍然要在大桥上进行检测。一个月中,他有3个多星期要上桥检测,连续四五个月,他吃住都在单位。
他的同班同学大部分选择了房地产企业或者施工单位。很多人不解,他为何选择“养护”这个行当。傅俊磊却说:“‘男怕入错行’,我选的是一个朝阳行业。我在网上查到了近年来浙江桥梁数量达到47000多座,世界级大桥相继建成。肯定需要大量的养护工,我坚信‘知识型养路工’是大有前途的。”
最近,傅俊磊承担了两个重要课题,一是有关钢箱梁防腐研究,一是利用传感数据对桥梁进行评估分析。读书期间就梦想做技术专家的傅俊磊,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干的舞台。由于起步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桥梁养护技术还相对落后。“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傅俊磊感慨地说。
“我就想当个‘好医生’”
地点:象山港大桥
对象:“养护技术能手”石晓东
采访团来到象山港大桥,已是傍晚时分,夕阳中的大桥身姿挺拔。2012年底通车的这座大桥成为浙江省内主跨最大的跨海大桥。
“真是既兴奋又紧张!”说起今年1月,刚接到连接宁波市区和象山港大桥的快速通道养护任务时的心情,浙江象山公路管理段墙头养护站站长石晓东依然有些激动:“这是我多年养护工作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条路。”
当了25年养路工的石晓东被工友们称为见证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活化石”。石晓东的父亲也是养路工,18岁那年,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扫把成了一名养护工人。那时管养的路是窄窄的、尘土飞扬的砂石路面,石晓东和父亲那一辈一样只能拿着扫把、扛着锄头进行养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这么现代的跨海大桥,再不能靠扫把了,得懂技术、靠科技。”石晓东说。从砂石路到高速公路,石晓东的养护对象也越来越“高级”。他抛弃了扫把和锄头,不仅学会了切缝机、压路机、综合养护车等新型养护机械,还钻研起养护新技术。从2002年开始,他每天都会将养护情况详细记录在工作日记里,几年下来,记下的日记已有半米多高。2008年,因为出色的养护工作,他被评为“宁波首席工人”。
如今石晓东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绿化养护专家”。石晓东还编写了绿化日常养护手册,将绿化植物常见的病虫害症状及解决方法详细列出来,并根据气候变化进行“更新修订”,当地的养护工人手一本,将手册奉为“养护秘笈”。
“做了一辈子养路工,现在我就希望将这个接力棒传下去,培养出更多会动脑筋的养路工。”说起自己的梦想,石晓东害羞地笑了。石晓东现在已经成了“技师”,当了“老师”,他会对新加入的养路工进行养护培训。“多啃点专业书籍,才可能对新设备、新技术更精通。”石晓东说。
“就像人一样,公路、大桥都得保养,我们就是它们的‘保健医生’,‘医生’需要修炼‘医术’,才能‘治病’和‘防病’,才能让道路更健康,让老百姓走得更安全。”石晓东笑着说,“我就想当一个‘好医生’。”(本报记者 郭丽君 冯 蕾 杨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