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6位获奖者中有一位来自金字塔故乡埃及的知名汉学家、翻译家穆赫森·法尔加尼博士。赴北京出席颁奖仪式的当天,他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25日上午穆赫森博士如约来到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刚一见面,不等记者对他获奖表示祝贺,便连声对因堵车晚到一刻钟表示歉意。他满脸憨笑,一副谦恭的样子,尽显学者的儒雅风度。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汉语学习道路的?
穆赫森:1977年我考入埃及著名高等学府艾因夏姆斯大学。我记得很清楚,选择专业那一天,虽然有英语、法语等多种语种可供选择,可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我曾经读过一个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古迹、风土人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个神秘的古老国度有着极大的好奇,这是我选择汉语专业的主要原因。当时来自北京语言学院的两名中国老师水平高、教学方法好,从发音到书写,帮助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杨石泉老师,他是老师,更像父亲,对我们关怀备至。他告诉我,你毕业后一定要为中埃文化交流多做贡献。我一辈子都记住这句话,终生都在践行这句话。我1981年本科毕业,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我愿终生从事汉语教学,以中国老师为榜样,教书育人,为埃及培养更多的汉语人才。
记者:您为什么对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情有独钟?
穆赫森: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文学则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具有独特的魅力,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阿语是我的梦想。中国阿拉伯语著名学者、翻译家杨孝柏教授来艾大执教时曾带领35个人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选萃》与《阿拉伯古代文学选萃》两部巨著的翻译工作。我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获益匪浅,至今仍保留着当时译文的手稿,杨教授的亲笔批注及评语仍清晰可见。这可以说是我走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之路的开始,中国老师是我的引路人。在我走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之路的过程中还有两位埃及人是不能不提及的,他们就是当时埃及《文学消息》的主编、埃及著名小说家、记者杰麦勒·黑托尼先生和前《金字塔报》主编海卡尔先生。我翻译完《道德经》后同黑托尼先生联系,希望能在《文学消息》上登载。他告诉我,《道德经》已有多个阿文译本。但当他得知这是第一个直接从中文原文翻译的译本时,便欣然答应在他的报纸上登载。连载第一篇发表后的第二天早晨5点,在埃及、阿拉伯和世界都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思想家、作家海卡尔就打电话给黑托尼先生,问这篇文章是谁翻译的,称他看过《道德经》的好几种译本,这是最好的一个,希望《文学消息》写文章向读者介绍一下译者。可以说,他俩的支持、鼓励给了我继续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热情、勇气和信心。十多年来,我陆续翻译出版了《道德经》《战国策》《四书》《列子》《孙子兵法》《离骚》等多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莫言及其作品的?
穆赫森: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立即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莫言热”,也让世界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埃及有关机构同我联系,希望能尽快翻译一些莫言的作品。说实话,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知之不多,学校图书馆中也难找到他的作品,是中国使馆文化处、文化中心,特别是陈冬云参赞在这方面给了我大力支持和帮助,向我提供了莫言的原著。我已翻译出版了莫言的《牛》《梦境与杂种》《幽默与趣味》等作品,莫言《短篇小说选》待出版,准备从北京出席颁奖仪式回来后翻译莫言的《金发婴儿》等作品。许多埃及人同我一样,认为莫言具有现代作家的智慧与审美眼光,他的作品把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极具可读性,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目前,世界文学正处于转型期,西方文学日益衰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正在崛起,成为世界文化未来发展的希望。
记者:您获奖后的感想是什么?
穆赫森:当中国文化参赞陈冬云电话告诉我获奖的消息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真的吗?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是我第一次获得这样的大奖。中国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能到人民大会堂领奖是我终身难忘的记忆,但应该说这个荣誉决不是给我个人的,是中国对埃及和阿拉伯所有从事汉语翻译工作者的奖赏和鼓励,这将激励我和他们继续为加强中阿文化交流、深化中阿传统友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汉学家、翻译家,我只是一个从事汉语教学的普通老师,只是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和愿意向埃及、阿拉伯民众介绍推广中国文化的平凡译者,或者说是一名愿将终身献给汉语教学、翻译事业的埃及人。
(本报开罗8月28日电 本报驻开罗记者 于 毅)
链接
穆赫森·法尔加尼 1959年出生,1981年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毕业,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2003年参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2009年参加杭州师范大学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埃及知名汉学家、翻译家,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师,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翻译委员会成员,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中文专家组成员。他热爱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学钟爱有加,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老子》《论语》《战国策》《孙子兵法》《四书》《离骚》等,还翻译了诺贝尔奖得主莫言的一些作品,为中国文化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开罗国际书展期间,曾获由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翻译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