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普通读者介绍中国文化,既要通俗、生动,还要为读者提供一种对中国文化有深度的认识,只有这种有深度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北京大学教授叶朗这样总结撰写《中国文化读本》的心得。
2007年,正值北京奥运会前夕,如何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问题。叶朗发现,当时介绍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要么面面俱到,求宽、求细,写成了浓缩的文化史、哲学史、艺术史,要么写得简单、粗略,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于是,他与同事朱良志教授一起编写了《中国文化读本》,希望借奥运会的契机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
“围棋:智慧的游戏”“茶香四溢的人生”“《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风情”“佛像:永恒的微笑”,只要浏览一下目录,读者就会感受到《读本》的与众不同:从一局棋、一尊佛、一幅画、一盏茶这些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着手,讲述中国文化内涵。
“我们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着意营造诗的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审美人生的追求;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平静、安乐、和谐生活的一种满足的心态;从麦积山佛像、青州佛像的微笑中,可以看到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国人都能保持一种乐观、从容的气度,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叶朗说,编写《中国文化读本》的宗旨,就是希望读者在获得中国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感受到中国人活生生的性格、灵魂和情趣。
在叶朗看来,《中国文化读本》不仅是写给外国人的书,而且也是写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不等于就熟悉中国的文化,不等于就对中国文化的精神都有充分的认识。今天,我们国家要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需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认识。”
提及此次《中国文化读本》入选中宣部等三部门向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目录,叶朗也表达了他对广大青少年的期许:“青少年对自己祖国的经典文化要有敬畏之心,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把中华文化内在的东西、活的东西继承下来。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本报记者 杜 羽 本报通讯员 王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