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

    特别报道

    抗洪救灾见证中俄合作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8日   08 版)

        提要

     

        8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二次应邀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通电话,就黑龙江流域抗洪救灾问题交换意见。两国总理对双方携手应对洪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精神。

     

        连日来,受持续降水影响,我国黑龙江流域发生严重洪灾。与我毗邻的俄远东地区受灾情况也十分严重,洪水肆虐已持续数周。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和犹太自治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俄远东地区受灾群众超过5万人,约2.36万人被疏散,其中包括7600多名儿童。

     

        据哈巴罗夫斯克水文气象中心27日发布的消息,阿穆尔河哈巴罗夫斯克段水位已达到735厘米,一昼夜水位上涨4厘米。预计近期两昼夜内水位将继续上涨5~10厘米,到8月28日至31日前水位将会升至750~780厘米。

     

        此次中俄两国边境地区同时受灾,双方迅速展开了积极有效的合作,共同抗洪救灾。

     

        8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二次应约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通电话,就黑龙江流域抗洪救灾问题交换意见。两国总理对双方携手应对洪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精神。李克强说,我们在不到一周时间内两次通话,就黑龙江流域抗洪救灾进行沟通协调,两国主管部门也开展了密切有效的合作,这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最好体现。当前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中方希望俄方继续利用上游水库削峰拦洪,并愿向俄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相信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使灾害对两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梅德韦杰夫介绍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抗洪救灾情况,他说,面对百年不遇的严重灾害,俄中双方保持了良好沟通协调,开展了有效合作。俄方愿与中方及时沟通汛情信息,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做好黑龙江流域抗洪救灾工作。梅德韦杰夫说,俄中救灾防灾合作充分体现了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水平。俄方愿与中方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做好抗洪救灾工作。

     

        22日,我有关部门向俄驻华使馆表示,为帮助俄方应对洪水灾害,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愿尽最大努力,向俄方提供帐篷、饮用水、编织袋等抗洪所需紧急援助物资。

     

        俄方充分理解下游中方受灾情况,除及时通报上游水库实时水情和应急调度等信息外,还通过水库拦蓄70%的洪峰。俄政府副总理罗戈津直接指示俄紧急情况部负责人,如黑龙江中方一侧的城市和乡村因洪灾需要帮助,该部不用上报,即可提供救援。

     

        自今年7月末以来,俄远东地区连降暴雨,某些地区一天的降雨量达到了往年一个月的水平,使得其境内阿穆尔河(我国称黑龙江)水位猛涨并发生洪灾,其中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和犹太自治州灾情最为严重。有分析称,此次洪水规模为12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已肆虐近一个月,但至今仍没有退去的迹象。

     

        面对严峻的灾情,俄政府立即采取有力措施,俄紧急情况部已从各地抽调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工作,现在已有近4.1万人和6900多台机械车辆参与救援,超过1500吨物资已运送到受灾地点。同时俄卫生部门也在严密监督受灾地区的防疫工作。

     

        俄总统普京17日召开视频会议,与相关政府部门商讨远东洪水救灾措施。他强调,首先需要妥善安置灾民,为他们提供所有必要的物资。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当天也与受灾最严重的三个地区领导人通电话,俄政府已向远东等地区灾民划拨了32亿卢布救灾专款。

     

        8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发展会议上要求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机构协调一致、恪尽职守。“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被洪水破坏的电力设施。”

     

        截至记者发稿时,俄远东地区的抗洪救灾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本报莫斯科8月27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 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