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7日 星期二

    最美基层干部

    鄢静:把海龙村建成“西部华西村”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7日   04 版)

        2001年,海龙村还是一个集体欠债73万元的贫困村;2012年,全村经济产值27亿元,年缴利税48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0600元。

        10余年间,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实现了“乌鸡变凤凰”的飞跃,村党委2011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村党委书记鄢静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和全国劳动模范。

        2001年,重庆市实施“能人治村”工程,走南闯北10余年的鄢静被公推直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鄢静拿出自己的几万元积蓄带头集资,雄心勃勃地计划尽快修通两条“致富路”。没想到村民并不买账,1年之内开了200多场院坝会,最后还有村民怀疑他的“诚意”,让他下跪证明。鄢静毫不犹豫地“证明”了自己,两条村级公路很快就修好了。随后,海龙村抓住重庆“退二进三”的机遇,引导村民将一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集中经营,由新组建的海龙村建筑安装队建设标准化厂房、职工宿舍和商业门面,走“以地招商,厂村联姻”的发展道路。

        2007年,海龙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达3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8932元,一半以上的农户住进了联排别墅和康居住房。也是在这一年,重庆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鄢静知道,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海龙村,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在认真研究了大寨、小岗、刘庄和华西等40多个全国闻名村镇的发展道路后,海龙村党委决定“二次创业”,优化产业格局,推进全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村里修起了32米宽的海龙大道,在海龙大道两侧建成了40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启动了“海龙新村”安居工程、“海龙楼宇”工业项目、“海龙花果山色”农业观光园建设。在村党委的鼓励下,65户村民在2007年开始创办企业,与引进企业共同形成了海龙村以机械制造、木业加工为主,兼有建筑安装、商贸服务和花卉苗木种植的产业布局。

        事业发展对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海龙村制定《村“两委”班子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制度》《民情调查和分析制度》等规章制度,所有制度都上公示墙,由村民监督执行。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两条:“多吃苦、多受气”,“绝不拿一分不该拿的钱、绝不吃一顿不该吃的饭”。村党委还坚持通过社会招聘、本村能人公推、辖区企业优选、上级机关选聘、外出务工回请等“五线选才”方式,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鄢静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海龙村建成“西部华西村”,让农民更多地从土地中受益。“我们需要尽快启动‘三次创业’,抓紧发展低耗能、轻污染、集约型的新型产业。”鄢静知道,要实现这一目标,自己的任务还很艰巨。(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杨 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