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7日 星期二

    贯彻群众路线 高端调研

    在深入群众中结下不解之缘

    ——我在苏中里下河地区驻点调研的体会和思考
    调查人:罗志军(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7日   15 版)
    2013年4月11日上午,罗志军与村民姚长友拉家常。因老姚听力不好,罗志军拿来纸笔,手口并用与其交谈。

        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全省开展了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原来规定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集中5到7天时间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进行驻点调研,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年来我们以这一活动为抓手,推动各级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收到良好成效,并实现了县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参与、所有村(社区)联系、有重点信访案件地区落实领导包案这“三个全覆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创新了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内涵和形式”的批示,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也坚定了我们持续深入开展好这一活动的信心。

     

        今年4月10日至15日,我在扬州的高邮市金港村驻点调研。这个村是苏中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所在的里下河腹地也是全省的“经济洼地”。连续第三年一头扎到村子里的时候,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乡亲们在与我的相处交流中也更加无拘无束。我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对我也毫不见外。所谓“润物无声”,可能说的就是这么一种平实之中的真切。今年我主要带着三个问题,以期在基层和群众中求得解答。

     

        围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从基层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由点到面思考如何从政策和工作层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些年,每当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点上调研考虑面上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已经成为省委工作的一个习惯。也正是因为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一根本工作路线,近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提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很快转化成全省上下的共同实践。去年,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苏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今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相比较而言,在我省三大区域中,对苏中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并打造强有力的工作载体和抓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专门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完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

     

        在驻点调研几天里,我对金港村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日常生活、村庄环境整治和集体经济发展等作了仔细了解,获取了很多感性的认识,也启发我对苏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和探询。

     

        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基层进行的实践探索,正孕育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的发展前30年是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后30年是一个从合到分的过程,现在是在统分结合方面追求最佳的结合点,并要求积极探索如何使务农不靠国家补贴同样能够致富。金港村在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实践,印证了总书记对农村发展大势的判断。该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从2008年组建蔬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以来,流转耕地面积占全村的1/3,引进创办了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20多个现代农业项目。村民们告诉我,流转耕地每亩每年租金700元,到农业园打工每天净得60元,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那么“统分”结合究竟什么样一个度比较合适?调研中有个种粮大户对我说,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他家现在就集中了150亩地,已经可以做到不靠国家补贴也能赚钱。如果要效益再高些,并考虑到生产经营的能力,像他这样的种田大户,土地规模在200多亩比较合适。在金港村我看到,土地流转不仅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而且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分工,让擅长种地的种地、善于养殖的养殖、有营销能力的做经纪人,同时催生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业的发展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前景广阔。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关键在于把“统”的优越性与“分”的积极性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农村的发展朝哪里去?须将工业化城镇化放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中来考量。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工业化滞后仍然是里下河地区发展的症结所在。金港村的农业发展得不错,但没有一家工业,老百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流转、外出务工。很多村民希望当地有更多企业发展起来,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这样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在苏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但决不能走村村点火式的老路子。我在接访时遇到几位砖瓦厂的业主,他们的厂子就面临着政策性的关停和转型问题,这也反过来印证了低层次产业不能再发展,必须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选择好的项目、优化产业布局。像我驻点的村子,那么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因为一点经济利益而搞污染项目,真是得不偿失,老百姓也不会答应。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也是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我省的苏南地区已到了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要内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对苏中苏北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是一个方向,现阶段还是要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起来考虑,协调加以推进。现在苏中不少群众居住条件不错,许多村民尤其是老人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庄子。这也告诉我们,推进集中居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要等水到渠成、条件具备了再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金港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5万元,而正常运行要45万元左右。2007年这个村债务达278万元,虽然这几年化解了不少,但还有93万元欠债。分析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上面搞实事工程要求下面配套,村里为争取上面的资金不得不举债,这种现象在苏中苏北还比较普遍。这也提醒我们,今后搞实事工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搞层层配套,有时宁可集中资金,少办几件,也不能让基层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有一位村干部这样对我讲,集体经济太薄弱了,就办不了事,群众也没有信心。如何增加经济薄弱村的集体收入?对此我曾专门到镇江的句容市戴庄村作过调研,这个村近年来在农科专家赵亚夫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实现形式,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而且壮大了集体经济。这个村过去是句容市最贫困的村,现在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我要求对这个村的做法和经验在省内首先抓好推广。今年初我在扬州的宝应县调研时了解到,他们采取在开发区为经济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并帮助招商的办法,保证每个村每年有20万元的稳定租金收益。这些做法对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都很有借鉴意义,我也建议金港村的村干部到这些地方去取取经。

     

        驻点调研几天里的所见所闻,再加上那一段时间在南通、扬州、泰州三地的调研,对我由点到面思考苏中新一轮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到6月初省里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时,我们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大的思路和方向已经比较清晰,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步走”的发展目标、“融合发展”的战略取向和“一市一试点”的创新举措。我们设想,苏中地区先用5年左右时间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到10年努力全面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借鉴支持苏北发展“一市一策”的做法,在南通、扬州、泰州这苏中三市分别进行陆海统筹、跨江融合、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这些思路举措来自于调查研究,切合苏中发展的阶段特征,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引起了苏中干部群众的共鸣,他们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苏中发展朝着什么目标干、怎么去干都非常清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年我们围绕历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布局不断展开,内涵不断丰富,这当中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变为现实的不懈追求。

     

        围绕“中国梦”的话题,了解群众在发展现阶段的所思所盼,由表及里思考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也需要凝聚亿万人的力量为之共同奋斗。如何使“中国梦”在基层和群众中深入人心,使每个人、每个家庭把各自的“小梦想”放到国家、民族的“大梦想”中来追求,这也是我驻点调研期间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中,我问的最多的是“你们有什么样的期盼?”村民们各有各的说法,言语中有不满足、更有憧憬。把他们的想法归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条:

     

        一个是注重生活质量。现在村民生活总体上已衣食无忧,但在收入、健康、环境等方面又有了更高要求。有的感到口袋里的钱还少了点,希望有更多的收入。有的对健康更加关注,说“过去吃不饱、今天怕三高”“不为生活愁、而为健康愁”。有的对居住条件和环境更看重,希望“关起门是城市条件、推开门是田园风光”。近几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受到老百姓普遍欢迎,那些还没有开展的地方,群众也迫切希望动起来,把村庄、道路、沟渠都搞干净、弄清爽,使生活的家园变得更美丽。

     

        再一个是企求“后顾无忧”。江苏已实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这也是最受群众欢迎、反映最好的民生实事。在这次驻点中我感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最关心的仍然是养老问题,大家都讲现在日子好、过了还要过。有的说最怕的是生大病,希望看病报销的比例再高一些,少数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确实让人很揪心。有的认为乡村学校的软硬件跟城里比还有差距,想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还有一个是期盼家庭团圆。村民一个普遍的想法是,希望和子女靠近一点,一家人时常团聚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这也说明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后,更加注重对生活本质内容的追求。过去大家都为生计奔忙,而往往忽视了对亲情的关注。苏中农村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比较突出。

     

        村民们向我纷纷畅言的各种愿望和期盼,以及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使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民生幸福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按照十八大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坚持把增进民生幸福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目的,对“两个率先”目标内涵作了丰富拓展,对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两个指标体系作了提升完善。指标体系调整后,从导向上看,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标准提高了很多,另一方面把经济增长的速度调低了、把预期达标的时间延长了,目的就是引导各地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让“两个率先”的成果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基于对苏中发展现状和群众生活水平的判断,我们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今后几年苏中三市面临的主要任务还是提高全面小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看“平均数”,也要看“大多数”,还要看“极少数”,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防止操之过急、急于求成、降低标准,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满意的全面小康。

     

        在这次驻点调研走访中,我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村里年长的经历过磨难的人,都说现在的生活好,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希望好政策不要变。联系到现在社会上年轻一代中一些具有自己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对很多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看法,思想和行为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毫无疑问,这些群体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他们的脉搏怎样把,他们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是非常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再细想想,他们的父辈很多就像我在村子里所接触的那些质朴的村民,对我们党是有强烈的感情依归的。群众是具体的,做好群众工作也必须具体化。我感到,做好具有自己特殊性的那部分群众的工作,首先要以相应的话语体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世界,真正认识到如果离开共产党的领导,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使他们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知道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美好的未来需要齐心协力去共同创造,从而更多地激发正能量,使一代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围绕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近年来“三解三促”驻点调研的体会,由浅入深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两句话概括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突出了三个重点,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民务实清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抓作风促开局,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全党树立了榜样。如何把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落到实处,使之成为江苏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这也是我今年驻点调研期间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就如何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件大事,我也结合江苏开展“三解三促”的实践作了一些思考。

     

        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探索,近三年我省开展的“三解三促”活动从第一年省级领导带头作尝试,到第二年面上推广实现县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全覆盖,现在已经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对“什么人下去”“下到哪里去”“怎么下去”“下去干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每年数万名领导干部下到基层,走访接触数百万普通群众,化解大量矛盾问题,兴办大批民生实事,已经在全省初步形成了干部扎根群众、群众由衷欢迎的良好氛围。许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驻点调研虽然时间不长,但“一周影响一生”,在与基层群众相处相知、同苦同乐中,思想上受到震撼、情感上有了升华、灵魂上得到净化。对此,我也深有同感,特别是作为省委书记这一层次的领导干部,抛开层层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确实可以听到许多平时听不到的话,了解到平时了解不到的情况。这样面对百姓交流、带着问题思考的状态,与那种隔着玻璃看、带着稿子讲的“调研”,效果大不一样。我也感到我们工作中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诸如各种庆典、论坛等等,其实与老百姓的需求相去甚远。驻点调研期间,我还有一个强烈的对比,就是当我握着一双双粗砺的手、面对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与质朴的村民同坐一张板凳拉家常的时候,特别是与他们一同耕种、一同收获的时候,与平时坐在办公室看材料批文件、辗转于各个会场听汇报作讲话、忙忙碌碌陷于各种事务和接待的时候,对“群众”二字的真切感是大不相同的。无疑,在前一种境遇之下,我们会有更多的自觉,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

     

        应该说,“三解三促”活动已经成为我省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一个重要载体,相应的做法也日趋成熟。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活动的批示为动力,把“三解三促”作为江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以“钉钉子”的精神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并与时俱进地进行深化、拓展和创新,促进各级干部“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一是构建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把“三解三促”中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刚性约束,克服有的领导干部因为“新鲜劲”过去了可能产生的懈怠心理,真正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工作方法和自觉习惯。同时要克服可能出现的被动应付、浅尝辄止等现象,防止活动流于形式、一刀切、走样变味,真正做到接地气、受教育、转作风、求真知。二是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当前群众工作对象日趋复杂,群众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必须创新做群众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改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状况。在“三解三促”活动中,不少领导同志包括我本人,去的农村基层比较多,这无疑是应该的。但也要看到,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如何深入了解外出人员的思想、生活问题是一道新课题。下一步推动“三解三促”活动的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应该更有意识地深入到各类社会生活的人群中去,并注意做好那些具有自己特殊性的群体工作,以更好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三是推动调研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说白了就是要“回归”到调查研究的本来状态。我们在“三解三促”活动中做得较好,但平时的调研仍有前呼后拥、走马观花的现象,对此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很大。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按照即知即改的要求,制定出台了一些更为具体、便于操作执行的规定和办法,其中就包括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办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在调研中除了做好“规定动作”外,有意识增加了“自选动作”,不打招呼、不层层陪同、不带记者、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进村入户,走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这种随机性调研,真正的轻车简从,路不熟就看地图、问老乡,完全没有过去那种惯常的阵势,群众从心底亲近你,愿意跟你多唠唠,确实能听到真话、察到实情。在这当中我也感到,对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真正下决心是能够破除掉的。我们明确规定,今后的调研活动要有一定比例的随机性调研。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坚持带着问题下去、找到答案上来,坚持接触普通群众、掌握一手材料,坚持解决点上问题、反思面上工作,善于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审视和考量我们的工作,才能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敏锐反应,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作出及时应对,使我们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更加切合实际、更加顺乎民意。

     

        回顾我三次驻点调研的经历,从苏中平原的沈高村,到苏北西南岗的垫湖村,再到里下河腹地的金港村,每次去当几天“村民”,心灵都会得到净化。作为一个领导者,也正是在与平常百姓的朝夕相处中,从“解剖麻雀”的思考探询中,我受到了启迪,获得了真知,这就是:以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把我们所做的一切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敬 启

     

        上期“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刊于8月20日,是李鸿忠同志的《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下期将刊发夏宝龙同志关于治水工作的调研报告,敬请关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