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广大农村日益富裕,在一些地方,传统的“送文化”已无法满足农民朋友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浙江诸暨党委政府主动适应新形势,变传统的“送文化”为让农民自主“秀文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近,文化部将诸暨的探索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诸暨的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一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要永远以群众需求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记者日前在浙江省诸暨市采访时发现,以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为内容的“文化三下乡”,正在被该市农民群众自主“秀文化”所取代。最近,文化部将诸暨市的探索列入2013—2014年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
文化服务顺势而为
事情要追溯到2009年,诸暨市文广新局在深入基层调研中看到,市里组织的下乡文艺演出,观众寥寥。市里痛下决心,开始了“公共文化服务以群众为主体”的探索。
“公共文化服务30多年来经历了3个阶段。”诸暨市文广新局局长金海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以送书、送戏、送电影为内容的‘文化三下乡’;9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是根据群众需求‘要什么送什么’的菜单式‘送文化’和立足于培养农村文化骨干、使文化扎根农村的‘种文化’;当前,群众的文化新需求是自编自导自演‘秀文化’。”
诸暨市山下湖镇群众自发组织的一次“秀文化”演出使该市文广新局领导深感震惊。
山下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和销售基地,农村人均收入近3万元。那天晚上的演出人山人海,演出场地周边停满了“奔驰”“宝马”,珍珠企业的老板都赶来了,演出场景非常热闹。因为都是乡里乡亲,演员都是熟人或亲友,每个节目演员一出场就会引起台下观众欢呼鼓掌,台上台下互动,气氛非常热烈。
“衣食足,思礼乐。过去,文化是群众生活中的点缀;现在,文化已成为群众生活中的‘一日三餐’,成为群众求智求乐求健康展现自我的形式。群众需求的改变要求我们的服务顺势而为,转变形态。”诸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元清说。
把舞台交给群众
公共文化服务以群众为主体,政府的角色要由原来的“主体”转换到“服务”上来。如何服务?诸暨市的做法是积极引导。
2009年,诸暨民间出现排舞热,阮市镇的排舞队伍一下子发展到30多支。文广新局发现这一苗头后,自2010年起连续3年组织“舞动诸暨”全市排舞大赛,从村至镇到市层层选拔,每次赛事持续半年。这一形式很快覆盖全市城乡,1400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排舞队。
近年来,腰鼓在诸暨市兴起。今年4月,市文化馆组织腰鼓骨干培训,请陕西安塞的腰鼓老师来指导,规定每个乡镇报3到5人,结果报名人数大大超出。“培训时正是采茶季节,妇女们宁可不采茶赚钱也要来参加培训。人太多,只好放在体育馆。”诸暨文化馆馆长王建义说。
为更好地使群众成为公共文化的主体,诸暨市举办了“我们的文化”群众主体性活动,内容包括“我们的舞台我们演”“我们的风采我们秀”“我们的节日我们乐”等等,做到“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培训”。今年以来,“我们的舞台我们演”已完成市级巡回演出100场,镇级文艺调演、文化走亲、文化下乡等演出活动70场。“我们的风采我们秀”已先后开展了书画艺术节、青年歌手大赛等赛事,全市排舞大赛也正在紧张筹备中。“我们的课堂我们学”正在全市各地火热进行中,讲座、培训、展览在市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的组织下免费向市民开放。
“把舞台交给群众,演什么,怎么演,由谁演,群众说了算。”杨元清说,“群众已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观众转变为演员,或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成为创作者。”
“秀”出文化大繁荣
7月11日,东白湖镇赴东和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酷热的天气难挡演员们的表演热情和村民们的观看热情。
陈宅镇纪念党的生日的“乡村红歌给党听”在各村唱响,东升村乡村红歌队还进行“巡回演出”。组织者村民吕大庆说:“我们都是业余的,但我们都有一颗感恩和祝福的心,我们希望大家日子越过越好,祖国越来越昌盛!”
东和乡十里坪村是一个偏远山村,村民“秀文化”的热情却极为高涨,村里挖掘出传统的乱弹曲目,成立了西路乱弹演出团,把村老祠堂改为西路乱弹展示馆。目前,西路乱弹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该村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诸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吴蝶说,目前该市农村已有1361支文艺队伍,去年除了政府计划的200场送戏下乡,群众自己组织的较大规模演出有350多场。
诸暨市众阳集团董事长陈照米放下繁忙的业务创作了一个小品参加演出;大唐镇私人诊所医生赵立英组建起一个60人的合唱团,不要任何报酬深入山村、街道演出;大唐镇70多岁的排舞迷杨志燕牵头成立雍平社区排舞队,她自掏腰包购置装备,排舞队荣获绍兴市和浙江省排舞大赛金、银奖。
“广大农民已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多写一个字,少打一张牌;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场演出,少一场纠纷。”诸暨市市委书记钱三雄说。(本报记者 叶 辉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孙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