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5日 星期日

    优秀科学家先进事迹

    戈壁滩上的“阿依木汗”

    ——记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5日   01 版)
    吴明珠素描。 郭红松绘

        她将青春和才华全部奉献给了新疆农业科技事业和边疆各族人民,维吾尔族人民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意为月亮姑娘),夸她有着金子般的心肠。

     

        她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却还承担着科研工作。她与时间赛跑,近60年如一日致力于西甜瓜研究,先后创新培育出28个西甜瓜品种,并挽救了大批濒临灭绝的西甜瓜资源;在国内率先将远地域、多亲复合杂交等常规育种和现代辐照育种、航天育种等技术相结合,构建了我国西甜瓜育种技术平台;在世界上首先转育成功单性花率100%的脆肉型优质自交系并应用于生产,将中国特色的甜瓜系列和完整的育种创新体系推向世界。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吴明珠。

     

    每年大多时间都待在种植基地里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5点,吴明珠还要赶往另一个地方,由她主持的国家级课题《甜瓜单倍体和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研究》要经过审评组验收。当晚,新疆农科院院长陈彤带来了好消息——通过验收。

     

        次日上午,当记者赶往位于吐鲁番的哈密瓜育种基地时,她早在基地门口等候了。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有2小时的车程,老人身体不太好,大家顾念着她的身体,早商量好不让她来了。

     

        但是,她还是来了,看着基地里的瓜、抚摸着袋子里的瓜种,自言自语地说:“好久没有回来了。”技术员胡胜群搀扶着老人的胳膊,称呼吴明珠为“奶奶”。她眼圈红红的,说挺长时间没见到奶奶了,奶奶去年生病前,每年的大多时间都待在种植基地里。

     

        是的,不是因为年岁渐高,不是因为身体抱恙,她怎会舍得离开种植基地?熟悉她的人都说,她心里只有瓜,瓜是她的儿子,她会和瓜说话。 

     

        “园艺工作者就是在孕育生命”,这是吴明珠常说的一句话,实际上她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她认为,任何一个品种,如果不进行提纯复壮,不进行改良选育,最终都将退化,甚至灭绝。责任感驱使她实施了育种研究的第一步:普查哈密瓜种群,为之建立基本档案。

     

        从1958年夏日开始,吴明珠就凭着一壶水和一块馕,春夏秋冬、风来雪去,用了整整3年时间,普查了300多个生产队,将全地区的甜瓜资源分类整理成44个品种,为吐鲁番地区的甜瓜建立起基本档案。

     

        她所做的这项基础工作,为新疆甜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与时间赛跑

     

        正如吴明珠的助手伊鸿平所说:“老师一辈子都奉献给了甜瓜事业,她不仅仅是用心血育种,更是用情感育种,她的瓜都是有感情的。”

     

        的确,育种很苦,有的科学家一生只能培育一个品种,而吴明珠却培育了28个经国家审定的瓜种。怎么做到的呢?吴明珠认为,科研只争朝夕,要与时间赛跑。由于甜瓜育种对自然气候依赖性很大,一个新品种选育周期一般需要8~10年时间,而人生又有几个10年?为了加快育种速度,缩短周期,她决定“南繁”。

     

        彼时,吴明珠已是新疆吐鲁番地区行署副专员,但最终她还是放弃各种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奔赴海南。从1973年起,43岁的她开始了在海南的“南繁”生涯。当时与她先后同来“南繁”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当时的南繁基地设在崖城(三亚)的一个部队农场。杂草丛生的荒地,简陋的干打垒房,条件很是艰苦。

     

        但是,吴明珠眼里却看到了海南秋冬季节气温高、光照充足的特点,适于进行种子繁衍、种质研究、杂交制种等方面的科学实验,这足以令她欣喜。

     

        北瓜南移不是一个小课题,它需要建立并形成甜瓜露地和保护地栽培技术体系。为此,瓜地、实验室、大棚里和显微镜下,年复一年,为了一粒粒种子的生命,吴明珠锲而不舍。最终,她利用生态差异实现了哈密瓜的南繁北育,并创造了一年四季快速育种的方法,填补了我国北瓜南移的空白。

     

    心系边疆百姓

     

        上世纪50年代,吴明珠刚到新疆鄯善时就住在维族老乡家,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心灵聪慧的她,不仅很快适应了当地的饮食习惯,而且还会讲一口流利的维语。

     

        刚开始,吴明珠没种过瓜,有经验的摩沙大爷就手把手地教她;她做试验,没有地,没有种子和肥料,乡亲们就主动帮她解决;当时交通工具匮乏,因路程遥远,她还学会了骑马。就这样,吴明珠把自己所学的技术,一一传给各地的乡亲,指导他们科学种瓜。无论走到哪里,乡亲们都欢迎她。她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地感动了。

     

        她在给北京男友的信中写道:“我爱上了戈壁滩的太阳,爱上了鄯善的瓜。在大戈壁上骑着骏马,我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激动……”

     

        吴明珠下决心要为这里的老乡们服务。为此,她放弃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工作,投身于戈壁滩的建设,在这片美丽广袤的土地上一待就是60多年!

     

        为了早日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耐贮运的新品种,她整天泡在瓜地里;为观察瓜的生长,竟搬上行李住在瓜棚里。40年的育种试验,吴明珠有近30年是在瓜地、瓜棚和瓜农家里度过的。多少年来,一块馕、一壶茶、一点盐巴的生活常常伴随着她。

     

        是否受农民欢迎和容易推广,成为吴明珠做科学实验的标准。她对收集来的品种进行整理提纯、繁殖推广,推广面积覆盖了全疆主要商品瓜区的80%,使哈密瓜走向商品化,当地涌现出了一批甜瓜致富村。

     

        她还成立了商品瓜基地和良繁基地,生产出优质的哈密瓜销往全国各地。近年来,选育的金凤凰和仙果等新品种已经远销东南亚、美国和日本等国,成为出口创汇的精品瓜品种。甚至,有些国家称呼吴明珠研制出的甜瓜叫“阿依木汗”。

     

        “她的心里只有瓜,怎样为老乡们增产增收是她的工作目标,她把研究成果都写在了大地上。”新疆农业科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姚艳玲说,即便如此,老人还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正如吴明珠所说:“我爱戈壁滩这片土地,我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女儿,边疆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本报北京8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王 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