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5日 星期日

    山地洋芋花

    二 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5日   11 版)
    收洋芋的彝家姑娘(摄影) 二 台

        “大山小山上,什么最好看?没有姑娘在,村子就不好看。好看的姑娘在哪里?她在收洋芋的山地里。”行走在云南高原,摄影镜头跟着民歌就能发现无限的美丽,劳作的场景就会让图片串起乡土芬芳。

        民以食为天,云南农作物中把“洋芋”叫“土豆”,这不仅是个称谓的变化,还是外来物种本土化的成功范例。洋芋学名马铃薯,也叫山药蛋,花开白色、红色和蓝紫色。明清之际,这种美洲产的马铃薯随大量内地流民传到西南边疆,其耐旱耐寒的特质很能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立马解决了众多迁徙人口的生存问题,并很快在广大少数民族中推广普及,洋芋从当初的充饥杂粮变为四季主食。更为神奇的是,洋芋的果实深藏于土,花开花,果结果,这与大多数农作物花果相一的情形有所不同,这种闷头生产的特质或许还养育了吃洋芋人的性格。依着对洋芋播种、收获和买卖的过程,拍摄洋芋与人和土地的关系,以及洋芋的饮食文化,这是我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题材,每幅图片的后面都能勾忆起曾经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云南小凉山彝家山寨来了一批中外人类学家。“你们的洋芋种从哪里来的?”前苏联的女学者如此问,彝族老汉在火塘边指着成堆的洋芋慢慢说来,是从月亮上拿来的,一路上还有狗追,到了家藏地里,开出了紫红色的小花,从此小凉山家家户户种上了洋芋。在长期的栽种实践中,山民们还知道了什么洋芋好吃不多产,什么洋芋水多量大不好吃,用什么灶灰伴籽种虫不吃,用什么季节的烧草压肥产量高……甚至望一眼洋芋花的花势便能预知当年的收成。听完这些有关洋芋的乡间知识,在场的专家学者叹服不已。

        最重要的是,彝族的生产生活从过去的游猎方式逐渐向农耕过渡,其定居的一个因素就是洋芋的功劳。在众多农作物中,洋芋从播种、管理、收获到存放,所用工具几乎没有特殊要求,都十分简便。洋芋还是百搭的食品,即使家里来了贵客,扔几个在火塘里烧烧,就着土茶水便是礼遇。洋芋不仅人吃,还用来祭祀,稳住了迁徙的脚步,供养了心灵的寄托。一个小小的洋芋,带出了彝家人对山地的了解与情感,演化出一个民族跨越发展的缩影。

        走在彝家山寨,当我看到漫山遍野的洋芋花,更感觉土地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按动快门也就是为山民的劳动而喝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