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2013年7月上旬
地 点: 陕西省咸阳市
嘉 宾: 董 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王振洪 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崔 岩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主持人: 刘 伟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编者按
这次会议最初是要做“创办高职教育的品牌,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内容,后来想想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每位校长自第一届“微论坛”之后的一年中最关心的是什么?目前面临的最新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是什么?每人的思路是什么?会上对于高职教育现状,大家畅所欲言,因为这次是微论坛,时间比较充裕,大家没有什么约束,这是一次平等的对话。
刘伟——
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跟国情有关,跟中国特色的发展有关,尤其是到了今天,更加应该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这么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它的创新能力、制造能力这方面,说极端的缺乏也不为过。虽然我们的仿造能力、模仿能力高,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高,制造能力也有差距。
我记得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描述中最后一句是“用得上”,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要“用得上”。我去过“一汽”采访,据一位负责人说企业采用德国的技术,我们现在的吸收消化能力可以,也可以做出产品来。但是他说大量的工艺和技术问题却没有解决,我们自主创新的问题没有解决。他说我们不缺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但是最缺的是高级技工,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这就是职业教育技能方面的要求。我觉得开这样的会议太重要了,这种会议的结果是实实在在,光明日报有义务,为大家做这样的服务。
我也发现,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一方面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浪费。这个问题德国有,美国也有,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依靠退休教师协会、退休工程师协会,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限。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这种带有公益性的组织实在太少。如果像这种退休工程师协会、退休教师协会在中国多一些的话,他可以为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提供非常大的师资储备,院校人才选择余地就非常大了,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选择一些需要的人才,可以解决师资缺乏问题。有一些很有作为的教师和工程师,到年龄退休了挺可惜的。
这次论坛,我想听一听高等职业院校诸位校长的想法并提出问题,通过光明日报把我们的呼声和想法传递出去。毛主席早就说过:“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但是现实是“学”和“用”两张皮。所以我觉得可以提一些尖锐一点的问题,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我看到相关材料里面写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里面的半壁江山。我们姑且不以规模大小来论,只是希望高等职业教育实实在在产生的社会效益,能真正起到半壁江山的作用。现在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能少走一些弯路,不再因盲目追求规模的急剧扩张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对“人”的教育,对人道德存在的问题和工程技术教育问题,我觉得这是职业教育最急需的。
我参观过德国的工厂,他们精密的仪器和机械的制造业给了我震撼,在美国参观了医疗器械企业,我们看后也很震惊。
我觉得高等职业教育太重要了!
董刚——
高职人才培养“人本论”
任何一个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清晰了以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将围绕这个来进行。高职院校确实这些年人才培养目标变化很多,从高等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来回变化,使得许多院校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职业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没有办出来一个应有的特色。
最近的一段时间,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有关人的发展、人文素质的问题都很缺失。在滨海新区,我校请了一百多个企业来进行“高校一日游”,我跟他们讲学校的办学思路,讲我们怎么课改,之后,我们罗列出人才培养的15种能力,其中包括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团队精神、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请他们排个序。统计出来了,工作态度排在第一,技能排在第六,英语排在第四,计算机排第五,可以看出技能并不是排在第一的。一汽丰田的老总,说的话更让我很沮丧,他说,你就把你的学生分成文科、理科就行了。他说不管谁来,新入职的硕士生本科生,必须接受丰田的3个月的培训,由于完全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整个的生产分工非常细。天津的企业呈现这种特点,程序非常规范化,但是每个企业的工作态度,包括与人沟通能力,排在非常前面,原来我个人认为技能是第一位。
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到底是“人本论”,还是“工具论”?值得深思。
另外,还要关注教师问题,尤其要强调“双师型”“双师素质”,光是个“双师”不行,还要技术服务能力。
科学研究讲究“顶天立地”,“顶天”意味着更多的是知识创新,像985、211院校都是承担国家的重大责任,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我们高职类院校不过是“立地”,需要服务面向更多的是小微企业,然后把技术服务的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对这些项目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搞。
我举个例子,现在人们都在喊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个大概念,它有许多个层次,高职院校可以从中找一些空间,比如我们学校,大家都知道一些大城市,你在马路边等公共汽车,等得心急火燎,半天车都没有来,不知道是继续等还是打出租车?打出租车贵啊,继续等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也许你刚打车走,车就来了,也许再等半天车还没来。这就是高职可有作为的空间。再比如一家企业的焊条全国卖得非常好,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整个流水线,转下来以后,都得带着口罩,因为灰尘很大,称重打箱,还有辐射。之后,我们学校的老师搞出一项发明,焊条再出来以后可以自动地称重、传感检测,很受企业欢迎。所以说科研这个“立地”,高职院校有自己的空间。
这就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第三功能——科技开发和技术应用。
教师应该增强双师型能力。在教学方面,我认为应该加厚技术基础课程的专业,注意基础课程体系。我曾经讲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出去了不能只穿上工作服,那我们办的就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不能脱下工作服,办的就不是好的职业教育。“穿上工作服”,大家都能理解,出去专业能对口。“脱下工作服”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除了工作八个小时以外还得享受生活,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我曾写过几点建议,也接受到了比较高层次的指导,我这里面提到了几个问题,比如教育部一直在提,“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我一直这么看的,中高职衔接绝不是升学教育,过分地强调中高职的衔接,并办成升学教育,我们的高职教育就完了。这就是急功近利,是短视思维和行为。
其次,我以为,现在各地试点的应用科技大学首先确立标准才重要,而不是谁来实施。应用科技大学到底是什么标准,应用人才培养完全是由627所本科院校来进行,肯定不行。
后示范的看法。其实我一直不同意“后示范”的提法。示范校是一个阶段,真正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完成,
高职的长期发展实际上靠学生的口口相传,学生的口碑对学校发展是最重要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演讲中说得很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所以学校长远的发展是靠你的学生,对示范校的建设也好,学校必须得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再是我们过去传统的认知。
我们总在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承认度不高,社会看不起我们,其实我有的时候自己也在反思。
前几年毕业典礼一开完了,有个学生最后一门课还没有及格,毕业证拿不到。孩子妈妈进来了,扑通给我跪下了,“我们孩子做空乘就差这个毕业证,毕业证拿不到就废了”。我想说,学生只要想学习想做事,我可以给你架梯子,但是这个梯子必须你自己爬,你自己爬不过去,那也没办法!这样的方法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是我觉得不能违背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
崔岩——
基本功要做足
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是肯定的,而且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工薪阶层和农村,大多数是贫寒子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教育是中国最大的扶贫工程、和谐工程。我现在主要谈自己对目前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识:
第一,国家高职发展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这几年我开始觉得,高职在中职和本科的夹缝中求生存。我个人认为,“中职的昨天就是我们高职的明天”,所以这个应该引起重视,中高衔接体系建立应该是对接的,但是从长远看简单的中高职对接行不通,因为靠高职带动中职的招生还是有问题的。
第二,高职的师资问题。我们一直在学习德国的经验,要求进入学校教师队伍的企业干部必须在企业工作5年才具备聘用资格,要求进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学位必须是硕士以上。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硕士博士都是学科型人才,到职业院校来再需到企业锻炼,实际等于补课。现在的博士硕士,大都是按学科教育,但是真正按照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操作,而且偏向于操作能力还是有欠缺的。
第三,校企合作的制度问题,我们陕西省出台了《校企合作条例》,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首先税务局不同意为参与企业减税。企业是追求利润的,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需要人才,而且是用得上的人才,这是校企合作的前提。让学生大规模去企业实习,肯定影响企业生产,所以一般企业不愿意分担,所以如果真要推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条例》不改又不行。
第四,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包括本科和高职,我们自己感到,教育部现在提出来把应用型本科院校来替代应用型大学,实际上对咱们国家来讲,影响太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全抛开高职不可行,没有职业院校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不完美的。
第五,是招生制度改革问题。我一直感觉高职处在招生的下游,这个可能会带来许多问题。去年我看了一份统计数据,全国有1200多所高职,其中725所高职学院在陕西招生,只有25%的学校完成了,其他都没有完成。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第一批28所后示范高职院校研讨会,大家在琢磨高职今后如何办?2010年示范验收完了以后,我们有一个感受,就是示范建设实际上是作为一个项目做成的,这个项目只要把任务书完成就行了,但是学校的建设是长远的,基础性的,我们感到示范建设精神应该发扬,成果应该巩固。我们因此提出“如何巩固和扩大示范建设成果”,感到有这么几个方面:
高职学院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学院能不能发展的实质性的问题。品牌要继续塑造,你示范搞完了,有许多改革需要继续推进。讲一个现象,老师的现代化教学PPT,我们这几年感到这里边也有问题,像现在年轻教师,看到别人好的教学PPT就拷下来,啥都有了,自己不消化。所以,我们这几年作出硬性规定,确保教学质量。我在德国听了一次课程我感受很深,实际上人家那个PPT都有,讲课的时候还是在黑板上写,只是图形展示的时候他才很直观展示出来。所以我们虽然现在把教室安装了相关设备,老师也配备笔记本,但一直强调教师要用心好好讲课。
实际上后示范建设的问题还是教学基本功。这是个短板,我们现在就是要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把这个做扎实,下面再落实到课改上,我们示范建设才有意义。
在高职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任何人想上大学就来了。但是如果你想把这个人培养出来,用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行了。
王振洪——
有力、有魂、有采、有型、有范
2008年到学校以后,特别是2010年初的示范校验收,这确确实实给我自己一个洗脑的过程,那段时间确实是非常得辛苦,收获也非常大,高职教育还是很有做头,很有空间的。我觉得经过示范校的洗礼,在办学的理念、办学的路径、办学的方法上,都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就是缺少一种大的环境,这种环境是有针对性的、有效性的一种环境。
教育品牌不同于企业产品的品牌,高职教育的品牌是自身内涵质量提升和社会认同程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由专业品牌、师资品牌、学生品牌、管理品牌、文化品牌等等来组成或者呈现。打造高职教育品牌应立足于以下“五个有”。
一是对接有力。高职品牌的基础,就是要构建起一个与产业对接有力的、高效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对接产业链、产业集群形成专业链、专业群,建构与产业良性互动的专业链、专业群,办学才有“源头活水”,才能形成社会效益和有影响力的品牌。二是具备动态适应的能力,在专业与产业的互动中,产业发展的需要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动态适应产业需求,体现的是高职办学的一种社会应对力。专业链和专业群的架构,使得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的调整具备快速反应和快速适应的基础。
二是专业有魂。高职专业的魂,应该是“精”“气”“神”。“精”,就是要通过专业的错位发展、差异发展、优势发展,在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精神,培育形成职业导向鲜明、具有专业个性乃至唯一性的培养特色,这也是我们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所需要坚持的价值追求;“气”,就是要具备高职的气质,高职专业需要更多地接地气,产业要素、企业要素、实践要素、时代要素需要及时、准确地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要在开放的办学环境中理顺这种融入的通道;“神”,高职专业要有活跃、健康的形象,比如良好的师生专业行为、具有特质的校友形象、良好的服务形象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营造和凝练,但目前往往还缺乏这种意识。专业有魂,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专业的文化。优秀的专业文化是专业品牌的标志。
三是教学有采。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对学校品牌的理解往往会聚焦在课堂上,课堂的吸引力、教师的风范等等,所以,立足“教学有采”,就是要真正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作为学校品牌的生命线。围绕课堂教学,要有一个双向思维。一方面,所有内涵建设的成果都最终聚焦在课堂,要通过方法创新形成彰显职业教育内涵的课堂生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课堂也是发现问题、触发改革的重要源头,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思考专业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高职教育才会更具动力、活力和生命力。
四是合作有型。主要谈高职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高职品牌的形成一定是伴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发展。校企合作做到“有型”,就是要建立区域性、有层次的平台。一方面,通过稳定的校企合作,带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品牌。另一方面,从松散走向紧密,从借力走向合力,从趋同走向协同,校企之间建立起品牌的关系。譬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积极探索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设,理论体系、平台架构和实践模式都逐步走向成熟。校企利益共同体这一契合区域经济特征的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办学品牌。
五是服务有范。意指树立高职社会服务的良好风范,要强化两个着力点:一是强化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尤其要把开展职后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向社会开放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社区教育,打造培训品牌,努力为以劳动者职业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在未来生源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无疑有助于高职院校拓展办学空间,达到办学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强化科研服务,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在教育界,科研实力关乎学校地位,体现师资水平、服务能力。通过向企业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不仅是彰显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是铸造高职教育品牌的必然路径。(邓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