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4日 星期六

    追梦人足迹

    23个夏天,他都在青藏高原

    ——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导师李德威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4日   01 版)
    李德威资料照片

        研究青藏高原20多年,行程达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

     

        32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提出“层流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

     

        疾病缠身,却依然奋战在地质一线。

     

        他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德威。

     

    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大陆动力学

     

        23年来,每年夏天,个子并不高大的李德威都会如期出现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全世界地质学家向往的地方,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形成演化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研究和创新发展地球科学理论的“最佳野外实验室”。

     

        1989年,美国率先提出:用30年的时间,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建立超越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动力学理论。

     

        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原创理论一定要由西方人主导?

     

        心怀地质梦想的李德威萌发了一个念头: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率先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大陆动力学。

     

        “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导师、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说。1990年,他参加了李紫金教授负责的“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发现了许多与地质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喜马拉雅山主体不是挤压构造,而是大规模的伸展构造;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板块碰撞带,公认的碰撞造山的地方却是河谷……为了弄清这些现象,从那时开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个月的时间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迹几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饿了就吃干粮,困了就睡岩缝。精瘦的李德威因为善于爬山被研究青藏高原的老专家莫宣学院士戏称为“小山羊”,“一起出去考察,最长最难爬的线路都是他在跑”。

     

        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地学界的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说,一定要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坚持研究下去。

     

        此后,李德威相继又提出了洋陆耦合、多级循环、四维动态成矿和地震热流体成因等创新理论,建立了盆山与洋陆耦合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和地核与太阳能共同驱动的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的地学理论系统。

     

    “地质工作事关国家命脉,容不得半点马虎”

     

        李德威对地质工作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在地大是出了名的。

     

        学生罗文行说,2007年7月,他在青藏高原实地调查,准备博士论文。其间遇到瓶颈,百思不得其解,就打电话给远在武汉的李老师。过了一个礼拜,李老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罗文行说,“当时我惊呆了!见到李老师的那一刻,我一大老爷们儿,差点哭了”。

     

        那时李德威的身体很差,医生一再嘱咐他好好休养。因为担心罗文行拿捏不准,李德威便独自一人日夜兼程驱车开往东昆仑,和他一起测制剖面,实地调研半个月之久。

     

        “地质工作事关国家命脉,容不得半点马虎。”李德威对地质工作的严谨态度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苛刻。他的博士生高成讲了这样一个情节:2008年8月,他们一行5人在西藏卡易错地区做地质调查。在调查结束的前一天,因为对一个数据心存疑虑,李老师放心不下决定再跑回去看看。他本来要一起去,李老师不让,叫大家在营地等他。“一直到深夜都还没有回,等着等着我们就睡着了。”高成说,“第二天早上醒来,看见李老师帐篷的灯亮了,才知道他刚回来。”

     

        正是这样严谨的科研态度,20多年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李德威所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全部如期交付。

     

    “献身科学,做什么都值得”

     

        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1992年,满怀信心的李德威把他提出的“层流构造假说”向上级部门专家汇报。话还没说完,那位专家就打断他:“美国提出大陆动力学计划才2年,你就建立了模式,简直是天方夜谭。” 

     

        很多人暗地里都说李德威傻,一个教授,不把心思放在申请SCI论文上,却固执地搞什么科学理论创新。他从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更不愿随波逐流,他说:“我绝不会为了评职称,放弃创建自己理论的梦想。”

     

        1994年,年仅32岁的他就成了教授。

     

        一路磕磕绊绊地走到今天,他始终没有动摇过追寻的科学信念。

     

        2004年夏天,在可可西里进行地质调查时,他胃痛大出血,疼的时候趴在地上动弹不得。为了不拖延调查进程,他忍着剧痛仍然坚持每天行走20多公里。

     

        他每年暑期都要上高原,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收集第一手资料,吃住都在野外,经常星夜兼程,遇过灰熊、野狼,滑过溜索,睡过羊圈。李德威说:“科学史上任何重大理论创新都要经历这个过程,科学路上会充满艰辛和坎坷,相信最终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会有益。”

     

        从事青藏高原研究近30年,李德威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学术专著3部,负责国家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他提出的“取热减灾减排”不仅能够持续有效地利用地热资源,还将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对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所提出的理论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2011年至2012年,李德威两次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香山科技会议,先后获得“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他所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从而立之年到年过半百,从爬山最快到疾病缠身,李德威把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高原地质事业。现在,他依然工作在青藏高原地质一线,身为医生的妻子夏芳非常担心他的身体,妻子说:“搞起科研来,他什么都不顾,他就一条心,认为献身科学,做什么都值得。”(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荣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