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欧洲一年一度的暑期长假来临时,在布鲁塞尔大街上,各国游客川流不息。相比巴黎、罗马、伦敦、马德里等欧洲大都市及其代表的旅游大国,布鲁塞尔乃至整个比利时的旅游资源可谓有限。游客在那些都市需要一周乃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完主要景点,而在布鲁塞尔,半天足矣。
由于“欧洲首都”的行政地位,从饭店的入住统计数字上看,布鲁塞尔不算太差。不过,很多房客来这里是为了公务,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夹着公文包,或者拖着行李,在出发去机场登上返程航班之前,用几个小时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下市容。他们构成了布鲁塞尔旅游消费的主力。布鲁塞尔乃至整个比利时的旅游业如何才能更吸引和满足游客?
法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对文化遗产保护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布鲁诺是法国南部朗格多克-鲁西雍地区一位资深旅游业从业者,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对当地各种传说如数家珍。他曾对本报记者说,从历史遗迹、文化古迹的数量来说,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一点都不比法国少,甚至更多,但吸引的外国游客远远没有法国多。原因不少,如财政投入有限、法律法规不健全、人们维护古迹的积极性不高等,以至于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大量的古迹被闲置、废弃甚至毁坏。当地甚至有俗语说,要想知道法国对文化古迹的保护有多好,去了意大利和西班牙才知道。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古迹遗产保护”名录上,意大利有49处,西班牙有44处,法国只有38处。这里面有意大利和西班牙深谙“游戏规则”的原因,因为“世界文化古迹遗产保护”需要主动申请,并且符合有关要求,而不能坐等联合国主动把名号送上门。所以,法国现在也开始主动申请。如地中海沿岸的尼姆市拥有当今世界保存得最完整的、有2000年历史的古罗马竞技场,拥有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罗马神庙遗迹“四方形神殿”,而且至今都还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竟然不是“世界文化古迹遗产保护”的对象。现在,尼姆市上下总动员,志在列入“世界文化古迹遗产保护”名录。
法国从18世纪末起,就开始有了“遗产保护”的概念。1913年12月31日,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遗产保护法律《历史古迹保护法》就诞生在法国。1962年,《安德烈·马尔罗法》诞生,“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整体性保护、区域性保护,而非个体本身”的概念应运而生。受保护的不是文物古迹个体,而是这些文物古迹所组成的整体,也包括它周边的环境。按照该法,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费用,包括维修、维护、购买等,可以享有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免税等优惠政策。法国小城郁哉思的公爵告诉记者,他就是靠着《安德烈·马尔罗法》,才把经过漫长历史沿革、四次易手、早已面目全非的家传古堡,一点一点地买回到自己手中。
比利时也在努力使自己的旅游资源能够“多样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例如,布鲁塞尔大广场上的“鲜花地毯”是已具有一定声誉的景观,广场上用鲜花铺成各种主题图案,吸引了很多游客。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每两年才举办一次。从今年开始,布鲁塞尔当局与各方合作,在广场不铺“鲜花地毯”的年份,搞一个用鲜花装饰大广场上的市政厅的活动。来自比利时根特市的40多名知名花艺师,用近10万支鲜花设计制作了100多个花艺作品,将鲜花拥簇的布鲁塞尔市政厅内外及其所在的大广场,呈现给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本报布鲁塞尔8月22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