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3日 星期五

    “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吉狄马加谈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3日   09 版)
    吉狄马加 CFP

        8月7日至12日,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诗人齐聚青海,参与和见证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盛典,共同感受诗歌赋予人类的无限荣光。

     

        身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席的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诗人吉狄马加一直在会场协调指挥。记者“尾随”一天,才在主题论坛茶歇的间隙得到了采访机会。环境嘈杂,但吉狄马加谈起对诗歌的思考和诗歌节的收获却是思路流畅、滔滔不绝。

     

    起源

     

        从2007年到2013年,四届诗歌节上,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用不同的语言吟诗青海湖畔,畅谈对诗歌创作的看法。第二届诗歌节开始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阿根廷诗人胡安·赫尔曼、立陶宛诗人托马斯·温茨洛瓦、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与美国诗人西蒙·欧迪斯相继获此殊荣。

     

        “在青海举办国际诗歌节,并非偶然。”诗歌节的由来要追溯到2006年,那时刚就任青海省副省长的吉狄马加对此开始了思考。以往,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诗歌节几乎都在欧美。他一直为中国没有一个面向世界的诗歌节而深感遗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为什么不能创办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节呢?而青海拥有神奇的自然造化、独有的文化特质和诗意的人类生活,是至今流传的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格萨尔》的诞生地和传播地,也是民间说唱诗歌“花儿”的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本身就构成了一部辉煌的诗篇。无论是文化氛围,还是群众基础,都使举办青海湖诗歌节成为了必然选择。

     

    碰撞

     

        “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博大深厚,人民心灵美好纯净,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魅力所在。”参加过诗歌节的阿根廷诗人罗伯特·阿利法诺曾感慨道。波兰国家作协主席、著名诗人马雷克·瓦夫凯维奇也评价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东方的一个创举。”

     

        外国诗人的话让吉狄马加坚定了把诗歌节办下去的决心。他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们越来越渴望中华文化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以往我们举办的一些活动虽然热闹,但如果把宏大的浮华表面去掉,真正留在别人心里的东西并不多。

     

        诗歌节则不同,诗人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言人,他们之间不仅是文学的交流,也是民族之间心灵的碰撞。“拥有敏感心灵的各国诗人以独特的眼光见证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成就,感受人民群众昂扬的生活状态和渴望世界和平进步的美好愿望,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声音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例。”吉狄马加说。

     

    拯救

     

        今天,诗歌好像不重要了?答案显然不是。吉狄马加反复强调,今天,我们更需要思考和重建人类的精神世界。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它永不衰退的感召力,必将在人类的精神复兴中承担起一份光荣的职责。

     

        这并不是诗人的一厢情愿。吉狄马加接着阐述,纵观人类历史,每一个大时代和大事件都把诗和诗人推到了前沿。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的伦理……永恒的主题和时代焦点被诗人重新发现、整合、诠释,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人们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在精神上找到一条回家的路。所以,诗歌节的举办不只为振兴诗歌,而是要用诗歌拯救世道人心,振兴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这里,面对圣洁的青海湖承诺: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2007年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200多位国内外诗人在《青海湖诗歌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吉狄马加回想起当时的情境,仍激动不已:“在我们这个多变的、充满挑战的时代,诗歌正在艰难却又坚定地走在重返人类生活的道路上,在以它对时代的呼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回应。而青海湖诗歌节的持续举办,更将为复活这个世界神奇的诗意梦想注入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李 蕾 刘 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