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里,老党员郭百岁怪公社主任很多事情瞒着自己,挥着拐杖说:“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走出影院,这句话在笔者耳边挥之不去。
一块干粮,在今天可能真的不被人们瞧上眼,但在树叶被摘光,毛主席都不吃肉的日子里,是何等的珍贵。在革命战争年代,干粮断了,队伍就没法生存。人民群众就是这样的干粮,是共产党人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本、胜利之源。虽然电影里没有再现,但我们可以想到,当年刘邓大军看重群众、敬畏群众、想着群众、为了群众,在革命老区与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坐在群众的炕头,吃着群众的抻面,与群众拉着家常,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的情景。
正是有了这样的切身感受,邓小平同志才会充满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陈毅同志才会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才会在天安门城楼振臂高呼:“人民万岁!”而人民也才会从心里歌唱:“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人民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你把群众当干粮,群众就会把你当太阳。”想想那时候,党群关系多么融洽。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喊一声“老哥哥”“老嫂子”,一个袋里抓炒面,一只碗里喝稀粥,两人掰开一个窝窝头。困难时期,群众勒紧裤带和党共渡难关,脚浮肿了,也不说自己“饿”!
今天,我们还能像刘邓大军那样把人民群众当干粮吗?还知道自己来自群众吗?还知道自己要为人民服务吗?我们能不能像周总理那样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吃饭问题、治病问题、识字问题?如果总想着自己,不仅郭百岁的拐杖会高高举起,二廷们也会站出来把你掀下台去。
如此,我们真的当以郭百岁之问为镜,好好正正衣冠。把人民群众当干粮,是一个观念问题。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过去革命是朋友,今天发展是主人”,离开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把人民群众当干粮,也是一个“立场问题”。任何时候都要站群众一边、帮群众说话、为群众解难,否则,有一天我们再遇到困难,人民群众就可能不会和我们“一起扛”。把人民群众当干粮,还是一个感情问题。领导只有坐在群众的门槛上,群众才不把你当“门外人”。如果“一切向钱看,围着老板转”,自然会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把人民群众当干粮,更是一个“方法问题”。虚心向群众问计,要有敢于改正自己决策失误的勇气。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