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为乡村的未来播种希望

    ——记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教师仲威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3日   04 版)
    仲老师在上复式课。本报通讯员 吴树江摄
    扫描该二维码可登录光明网“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专题网页

        见到仲威平时,她正在学校除草。每年夏天,教室周围荒草丛生,特别是暑假过后,荒草往往会长到一人多高。为了给孩子们开辟一片活动场地,仲威平每到开学前就跑到学校除草。

     

        自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仲威平一直在工农乡兰河小学任教。47岁的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既朴实又平凡,正是这样一个在人海中擦肩而过也不会让你留意的普通人,通过时间并不长的接触,却让你想用一切美好的词汇来形容她——坚强豁达、温柔善良、默默奉献……

     

    10万公里“送学”路

     

        简陋的教室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大字整齐地贴在讲台上方。在这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内,仲威平一个人撑起了4个年级的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甚至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也是由她一个人承担。为了把孩子们教好,她逐步探索出一套“动静搭配”的独特复式教学法。

     

        这个偏远的教学点,最多时有十几名学生,最少时只有4名。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仲威平风雨无阻,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在乡村土路上往返40多里。有人计算过,20多年来,仲威平走过了近10万公里“送学”路。

     

        早上4点起床,6点出门,8点上课,这样的作息时间“雷打不动”。最难的还是走这条坑坑洼洼的乡村小路,每到春天冰雪融化的时候,白天还是一片泥泞的土路,到了晚上冻出一条条冰棱,骑自行车的仲威平经常会摔倒。严重时,连人带车一起滚到路基下。仲威平的包里每天都会装着螺丝刀、钳子、气门芯,有了这些,就不怕车子出故障。

     

        一个夏日,仲威平骑车骑到半路,突然下起了暴雨,身上的雨披根本无济于事,到了学校,仲威平从里到外都湿透了。中午放学,五年级的谢颖发现仲威平带来当午饭的馒头被雨浇成了一堆碎末,就赶紧回家让奶奶为仲威平烙饼。看着学生顶雨送来的两张饼,仲威平热泪盈眶:“说实话,20多年的工作中,什么苦和累都难不倒我,没让我流过一滴泪。可是学生对我的爱,深深打动了我。”

     

        其实离仲威平家不到两里地就有另一所小学。20多年里,她有好几次调动的机会,可她舍不得这些孩子。

     

    世上只有老师好

     

        一次课上,班里一名学生好奇地指着窗外说:“老师,外面有人看我们上课。”

     

        仲威平走出教室,看到一个衣衫褴褛、又瘦又高的男孩。“你是想上学吗?”仲威平问。男孩点点头,又迅速摇着头说:“我没有钱。”“不要钱,进来吧!”仲威平把男孩叫进了教室,安排了一个空位让他坐下听课。

     

        男孩名叫苍海。母亲智障,父亲患脉管炎,为了养家,他不得不外出打工。

     

        13岁的苍海第一次走进了课堂。刚开始,他连笔都不会拿,仲威平就握着他的手一笔一画地教。但没几天,苍海家人就不让他念书了。仲威平一次又一次地去他家里做工作,让他坚持读完了小学四年级。2009年,17岁的苍海到修理部当学徒工去了,临走时,他给仲威平深深地鞠了一躬,眼里含着感激的泪花说:“老师,谢谢您教会我认字。”

     

        12岁的庞运发是个智障孩子,也是仲威平下功夫最多、最疼爱的学生之一。庞运发家境贫寒,父亲残疾,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病。上学的第一个冬天,他连棉衣和棉鞋都没有,脚冻得发紫。仲威平从家里带来了儿子穿过的衣服给他换上,让他暖暖和和地上课。庞运发学东西慢,好不容易背会了九九乘法表,过一个周末就全忘了,但仲威平从未放弃过他,反复教,直到庞运发能流利地背出乘法口诀。

     

        “儿童时代,我从老师身上学会了爱自己、爱别人,现在我要把爱献给家乡,献给祖国。”仲威平的学生孙德利在德国学成归国后,这样感谢老师对他的教诲。

     

    为学生舍了一切

     

        由于学校一直没有饮用水,仲威平每天都从家里用瓶子带点水,冬天一路上水结成冰,到了学校,冰又化成水。三口干粮两口水,饥一顿,饱一顿,使她得了很重的胃病和风湿病。2003年,仲威平患病需手术治疗。如果做手术,一休息就要一两个月。为了不扔下孩子们,疼痛严重时,仲威平就一边打点滴一边上课,这样坚持了4年。2007年暑假做手术时,医生狠狠地批评她:“你真是宁要学生不要命!”

     

        对家人,仲威平有亏欠。她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脏病。2007年夏天的一个早晨,老人对女儿说:“今天你别上班了,在家陪陪我,我感觉特别不得劲。”仲威平以为妈妈只是像平常一样,吃点儿药就没事了,狠了狠心说:“吃点药,过几天我放假了就有时间陪您了。”可没想到,这竟成了母女俩最后的对话。上到第二节课时,仲威平得知了母亲病逝的消息,失声痛哭。多年来,这一直是她心里的痛。

     

        为了兰河村的孩子,仲威平没有时间陪儿子,儿子以6分之差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考上了电大。“如果能多关心他一点儿,让他多考6分,那该多好!”她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妈妈的心里不是没有你,只是太多太多贫苦的孩子也装在妈妈的心里。”

     

        在很多地方,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师应该是“弟子三千,天下桃李”,而从兰河小学毕业的学生迄今也不足百人。但这就是仲威平事业的全部,她用心中的大爱,为乡村的未来播种下希望。

     

    人物档案

     

        仲威平,女,1966年10月出生,1987年起到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担任教师,直到2011年兰河小学撤并。现任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小学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巾帼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人物评价

     

        工农中心小学校长郑亚文:仲老师在偏远的教学点,一人一校,尽心竭力工作了20多年。她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村民颜宪忠:仲老师每天骑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为了我们兰河村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她吃了很多苦。她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还经常捐助孩子们衣物和学习用品。这些,我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教师自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仲威平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做一名人民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在偏远的山村教学点坚守了26个春秋。26年的风风雨雨,记不清遇到了多少坎坷,数不清克服了多少困难,但为了乡村的孩子能实现求学愿望,我无怨无悔。

     

        我所在的兰河小学地处偏远山区,办学条件特别简陋。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有4张学生桌,8把破椅子和一张老式办公桌;一块黑板用粉笔划分了四块,用于四个年级的教学。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动静教学法”,即一个年级的学生动起来听讲课,另三个年级的学生静下来写作业。

     

        由于条件差、学生少,没有老师愿意来此任教。从看到无学可上的孩子们那一天起,我再也没有离开。为了这些贫困的孩子,我撑起了4个年级的复式教学,既是班主任又是学校的勤杂工。

     

        有许多人问我,你这么辛苦地工作图的是什么?其实我不图名不图利,热爱学生,热爱岗位,只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情感。26年的时光,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我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学生,献给了教育事业。

     

        一路走来,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很踏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愿永远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本报记者 孙明泉 朱伟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