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的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充盈着阅读的“好声音”——焦晃、周克希、美国作家伊利亚·卡明斯基等文艺界人士一一登台,以别具一格的诵读经典的方式为本届上海书展画上句号。201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以“文化盛会、百姓节日、理想书房”为定位,秉承“全国”“首发”“大家”的办展理念,共推出15万余种图书,举行文化活动600余项,吸引了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90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士亲临现场——
有人说,“最美的上海,在上海书展”。这话毫不夸张。8月的上海,呼朋唤友,扶老携幼,共赴一场“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书香盛宴,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习惯。而从一个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到区域性的地方书展,逐步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文化盛会和书业盛事,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上海书展于细微处体现的上海精神、洋溢的上海味道,令人难忘。
书卷味
——文化品位是书展的灵魂
镜头一:8月14日,上海书展首日。下午两点,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的楼梯,签售刚刚开始15分钟,排队的人群已经围着展台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以至于一眼望过去找不到队尾。无一例外,人手一本苏童的新书《黄雀记》。
淘书不忘追“星”,热情而又有序,早已成为上海书展的一道独特风景。10年中从不缺席书展的作家秦文君说:“上海书展的场面一年年扩大,格局一年年翻新,不满足单一的图书展示,走向多元,做社会和文化品牌,我觉得它的精髓永远是由专业读书人、出版人,带动更广大的人群。”
诚然,汇聚全国500余家出版社、15万余种精品图书,并增设专业场馆、品牌实体书店展区,今年书展的展场面积达2.3万平方米。买书与卖书,是上海书展当然的主题。
“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书香·上海之夏”、世纪中国论坛、“上海国际文学周”、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中国最美的书”……今年的上海书展,继续将学术力作当成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术含量。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以“新时期古籍整理方向”为主题,聚焦我国古籍整理与出版。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邀来国内外出版界人士探讨学术出版与“走出去”。学术书籍在本届书展上也得到重点推介,诸如《史记》修订本、《琉球王国文献集成》等大型学术典籍相继重装上阵。上海书展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放大学术的声音,引领学术文化和出版领域价值取向。
烟火气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镜头二:8月15日,上海书展第二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小人书摊”展台。一大早,家住静安区的胡阿姨就带着孙子来“孵空调”。祖孙俩坐在长条板凳上,同看一本小人书,不亦乐乎。仿佛重回那个用积攒的几个零钱,街头巷尾看几本连环画“过过瘾”的年代。
上海书展就是这样一个开放、温馨的空间。没有买书的义务,没有广告的纷扰,票价亲民,服务周到,还有作家的朗诵、名人的分享种种“福利”,每个人来到这里,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上海书展是真正为读者的书展。”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说。在他看来,书展上能卖多少书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这样的书展有实际意义,它能够让整个城市集中几天时间面对出版和阅读,能够让出版社的好书与读者真正面对面,能够让这个城市的读者感受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还有读书这样崇高而美好的事情。
作家贾平凹今年做客上海书展。欣喜于书展之热闹的他也直言:“实际上,真正读书的人还是不多。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要办书展,鼓励人们去读书。”
“有人说,上海书展在用一万种方法推广阅读。而事实上,我们永远在寻找第一万零一种方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说。“不求有用但读书”,这是上海书展希望营造的氛围。
很难衡量,这与十年书展之路有多少直接的关系。但我们清楚地看到,书展组织者“眼光向上、眼睛向下”的细心和努力——为减少读者烈日下暴晒,2010年起,书展开馆时间提前半小时;有读者提出,卖场太嘈杂,主办方想方设法实行展场“动”“静”分离;从2009年,书展尝试增开周末夜场,今年更是连开7天夜场,让上班族傍晚也能亲近书香。
国际化
——探索书展的“上海模式”
镜头三:8月16日,上海书展第三日。晚上9点,平日很少露面的作家阿城在书展主会场开讲“什么是河图洛书”,读者纷至沓来。几公里外的思南公馆文学之家,一场有趣的持续12小时的“全球文学十二时区”活动则即将开始。
这是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一日。2011年,升格为国家级书展的上海书展,首次创设上海国际文学周,以此作为上海书展“国际化”的载体。下一个10年,上海书展走向何方?持续创新的驱动力在哪里?
事实上,上海书展的组织者一直没有停止思考。站在“10年”的门槛前,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更让他们迫切思考。今年书展期间,一本《书的世界与世界的书》讲述了上海书展的“中国梦想”——不仅要将书展置于更深层面的城市历史文化背景来考察,思考上海书展之于上海的关系,努力发出“上海声音”,更须借鉴世界知名书展的办展智慧,探索世界书展业的“上海模式”,向世界传递“中国梦想”。
服务读者,服务行业,服务全国。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上海书展还将延伸出11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童书展。这一上海书展的“升级版、国际版、专业版”,立志以世界最大的童书盛会——博洛尼亚童书展为榜样,以国际专业平台填补书业空白,让少儿阅读与世界同步。
“与法兰克福、伦敦等国际书展相比,上海书展在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但也意味着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阚宁辉说,“力争成为城市阅读指南针,力争成为中国书业风向标,乃至力争成为国际版权大码头”,这是步入10年的上海书展的新梦想。(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鼻尖创作”女孩——黄扬书展圆梦
本报上海8月20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今年4月13日,本报以《亲吻文学》为题报道了“鼻尖创作”女孩黄扬的故事。本届上海书展上,这位瘦弱的湖南女孩带着刚刚完成的60万字小说《许我以微笑问候》,微笑而坐,感动了每一位读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用特有的方式“说”出梦想:“用文字让自己飞翔。”
黄扬自幼身患徐动型脑瘫,长期卧床无法站立。她从未上过学,仅靠新华字典和电视学会认字。3年前,新浪微博征集微小说,黄扬激动地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140字的微博,后来一发不可收拾,2600条微博组成了一本34万字的长篇小说《温暖人生》。
湖南文艺出版社责编龚湘海说:“刚看《温暖人生》时,我们觉得质朴感人,是现今难得的能够打动人心的励志类作品。每次我们的编辑去看她,小姑娘不能用言语表达,只是笑,于是便有了书名《许我以微笑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