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0日 星期二

    经济观察

    要让市场说了算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0日   16 版)
    CFP

        前不久,多家钢铁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上半年度业绩预告,尽管也有鞍钢等少数公司扭亏或减亏,但多数钢铁企业情况不乐观,亏损严重。

        曾几何时,钢铁产业风光无限,发展迅猛。就在几年前,卖1吨钢可以赚到将近一千元;而在一年多以前,卖1吨钢的利润却降为十几元;到了去年年底,每吨钢的利润剧减至1.68元;今年上半年,吨钢利润一度降到了每吨0.43元……利润的巨变令人唏嘘不已,其背后则是我国产能过剩的严峻态势。

        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低于80%至90%的国际通常水准,其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产能利用率仅在70%左右。目前,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聚、生态恶化加剧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淘汰落后产能,可成果并不显著。尤其是在当前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相叠加的大背景下,产能过剩又有一些新表现,结果导致新建产能比淘汰掉的落后产能还要多。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外,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各地“一哄而上”,也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倾向。来自行业内部的数据显示,光伏产能利用率不足60%,风机产能利用率不到70%,而多晶硅开工率只有35%,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推动技术进步,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许多企业大打“价格战”,导致效益大幅下降,有的出现了全行业亏损。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将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可以说,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顽瘤”,如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当前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大局。

        从深层次上来看,我国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摊大饼的方式片面强调做大GDP,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公共资源,引导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扩张。

        究其本源,产能过剩与政府职能错位引发重复投资有关,由此导致了产业雷同、产业趋同化的现象。各地大打招商引资牌,什么项目都想上,而且在上项目时,仅仅考虑到自己的资源、人力成本等优势,却没有考虑到产品的市场在哪里,行业的未来发展在哪里。

        长期以来,通过扩大投资和上项目来推动增长、调结构已经成为习惯,而且多以政府行为直接干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市场预期和投资决策。因此,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这一“痼疾”,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的矫正和调节作用,改变各级政府过度运用行政力量推动产能扩张、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由于牵涉方方面面既得利益,产能过剩问题的处理并非易事。多年来的事实已证明,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当前,化解产能过剩危机要痛下决心,严把市场准入关口,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解决这一问题,要在存量调整和产业重组上做文章,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以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必须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整合,实现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最根本的是要让市场来说话,凡是市场能决定的都交给市场,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作出判断。政府部门则应加速自身职能转变,从过去冲在第一线招商引资,转到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标准、支持创新上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要深化改革,尤其要加快资源税、环保税改革,让资源的价格能够体现它的稀缺程度,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加收消费税,废止那些不合理的、不规范的减免税、包税政策等。要通过抑制那些不合理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把住质量、节能、物耗、安全生产、技术这些门槛,通过这些改革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秩序,真正体现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使那些真正落后的产能退出市场。(新闻观察员 李 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