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0日 星期二

    论点摘编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0日   11 版)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从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到研究俄国特殊道路,实际上是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嬗变,从苏联十月革命构建的社会发展模式到斯大林社会发展阶段论,实际上经历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中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构建,也为我们推动具有自身发展模式的中国史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构建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中国的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这是我们研究和总结中国史观的历史现实背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的东方社会思想,这是我们厘清和梳理中国史观的基本理论框架;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及其社会主义实践的嬗变,是我们构建中国史观不可缺少的启示与借鉴。这三方面所形成的中国“合题”,就成为未来我们确定中国史观的基本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涂成林文

     

    理论自信的构成要素

     

        理论自信包含理论主客体、中介和评判标准等构成要素。理论主体是理论的人格化。理论客体只能是理论本身,它一方面不仅是理性认识,而且是高级的理性认识,因此与其他理性认识如看法、观点和思想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严格来讲与后者不能等同;另一方面又可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分别从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层面上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又可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甚至其中的某些观点和看法。上述理论主体对它们的自信就是理论自信。

     

        《前沿》杂志2013年第7期,刘希良 钟惠英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