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古城长沙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目前我军最高科学与工程技术学府,其前身是著名的“哈军工”。
翻看“哈军工-国防科大”60年的辉煌历史,有无数个“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10亿次、万亿次和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个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中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中国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中国第一条自主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中国最高纳米超精加工精度,世界最高时速无人车……
60年来,国防科大为国家和军队培养1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取得60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3项。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提到的“十一五”5项重大科技突破,其中1项由国防科大独立完成,3项由国防科大参与建设。
军事高等教育的奇迹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在主控台按下这惊天一爆关键按钮的,就是学院毕业的6期学员韩云梯。当时,参与试验的有100多名‘哈军工’学员。”每当回忆起往事,曾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陆启生教授充满自豪。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共和国春天的来临,国防科大迎来第二个春天。1978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哈军工”主体——长沙工学院基础上,改建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着眼国家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学校确立“为国防尖端技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使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进入世纪之交,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学校与时俱进,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国家需求相一致、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协调、与现代战争特点和军队建设要求相统一,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成为“航天人才森林”的重要培养基地。据统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副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中,有19人毕业于该校。
成为“北斗巡天”的生力军。学校依托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培养大批导航系统、对抗、应用、测试与评估人才,2012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贺电对他们作出的突出贡献予以表彰。
成为托举中国超级计算的脊梁。学校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第41届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中位列榜首,这是继2010年天河一号首次夺魁后,再次夺得排行榜桂冠,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为老虎插上翅膀”
“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有一个形象比喻:“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老虎,我们就是为老虎插上翅膀。”
“哈军工”自创建之日起,就努力克服经费不足、技术落后、人员短缺等困难,奋勇攻关,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我军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声速梯度仪、第一个超音速风洞、第一个现代弹道实验室、第一代水陆坦克样车、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水翼艇和气垫船、第一部鱼雷快艇攻击指挥仪等,取得800多项科研成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爆发,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拉开序幕。敏锐的科大人意识到:未来战争是科技的对决,只有紧盯军事变革和科技发展前沿,勇攀高峰、勇立潮头,才能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为对我军现役雷达进行改造和研制新型雷达,郭桂蓉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几百次下部队、上海岛。经过十几年艰苦攻关,他和他的团队为完成我军现役雷达改造和新型雷达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使我国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一举跃进世界领先行列,被称为“难以想象的奇迹”。
20世纪90年代,我国靶场光测技术还停留在胶片记录、人工判读阶段。于起峰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套国内领先的数字光测胶片判读分析系统。然而,在部队准备列装时,于起峰发现这套系统仍存在不足,立即提出直接生成数字图像的设想。对此,很多人感到不解:刚研制成功胶片判读系统,就鼓动大家甩掉胶片,这不是在砸自己的饭碗吗?但于起峰坚定地说:“搞科研就是要敢砸自己的饭碗。”正是凭着这种气魄,于起峰和他的团队实现了靶场光测装备的测量方法,由模拟到数字、由手工到自动、由三维测量到六维测量的飞跃,完成我国40年来靶场判读系统的重大变革。
“是军校,更是党校”
毛泽东同志亲自审定“哈军工”政治教育计划时作出重要指示:“学员要政治上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对此,陈赓语重心长地告诫全院师生:“大家要牢记,学院是军校,更是党校!”
60年来,国防科大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嘱托,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
走进国防科大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本科生队,记者发现,担任该队副教导员的军官竟是一位大校。经了解,为加强学员理论武装,学校推出“百队工程”:选派103名政治理论教员到各基层学员队,担任1年的兼职副教导员或副政委。类似的举措,在国防科大还有很多,如建立8个海外党支部,加强对海外留学党员的教育管理等。
过硬的政治素质,使一代代科大人在关键时刻顶得上,拿得下。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环形激光器,引发世界光学领域革命。在这样一个重要关口,国防科大迎难而上。高伯龙院士带着科研团队通宵达旦地干,一年干3年的工作量,双脚经常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30年磨一剑。1994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通过国家鉴定,大家纷纷称赞:长国家志气,提民族信心。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对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打破国外的垄断,国防科大“北斗团队”自1994年以来,展开艰难攻关,每个人的办公桌下都备有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差。经过18年顽强拼搏,他们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瓶颈,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体系中,唯一同时担任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荷载、运控主体、测试设备研制任务的主力军,为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开通作出突出贡献。(本报记者 陈劲松本报特约记者 吕 超 本报通讯员 李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