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9日 星期一

    观 点

    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发展

    范云六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9日   13 版)
    生物育种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资料图片

        创新驱动作为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需要以科技进步作为支撑,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带动,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农业生物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竞争焦点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目前,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在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上发展迅速。201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703亿公顷。目前,全球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57个国家批准进口转基因产品,相关区域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4以上。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将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引领的现代农业生物产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生物技术作为五个战略重点之一,生物育种产业被列为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与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已拥有从功能基因研究与发掘到生物育种产业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完成了水稻、黄瓜、二倍体棉花、谷子等多种重要农作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A、D二倍体小麦基因组草图也已绘制完成,已建成包括水稻大型突变体库、生物芯片及转录组检测等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在重要功能基因鉴定及生物技术育种改良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已拥有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一批功能基因及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饲用植酸酶玉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抗虫优质棉、抗虫水稻、抗虫玉米等一批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创新性成果。

        抗虫棉技术促进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并已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转基因抗虫水稻可有效防治螟虫危害,减少杀虫剂用量80%以上。转植酸酶玉米不仅能使环境中磷污染降低40%,而且能提高饲料中磷营养利用率30%以上,可简化生产程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笔者就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宏观引导,做好安全监管。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转基因作物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但政策取向的不明朗,影响了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生产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急需从国家层面尽早制定产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宏观引导,依法监管相关科研活动和产业化。目前,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研究检测平台,还需要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确保检测机构与监管执法相配合,为农业生物育种研发和产业化创造规范的发展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企交流。农业生物技术属高技术领域,科研院所与农业种业集团及相关企业密切协同合作至关重要。现阶段,为促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推动农业生物育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急需以政府为主导,加强跨部门的联动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实质性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创新,切实且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现产学研、上中下游的有机结合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学普及,促进信息传播。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为公众普遍关注,加大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非常重要,科研人员与媒体均需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凡是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其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并得到了实践证明。对各种造假、阻碍、损毁转基因安全及其工作的各种错误论调和行为,给予严肃、科学的批驳与纠正,为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