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8日 星期日

    抓住特色练内功

    ——河南省博爱县县域经济焕发内在活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8日   03 版)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于焦作市,与晋东南地区紧密相邻,辖6镇2乡,总面积435平方千米,总人口38.5万。近年来,博爱县委、县政府把新型城镇化、绿色能源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博爱经济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三项重点工作,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此,记者采访了博爱县委书记葛探宇。

     

    新型城镇化推进“焦博一体化”

     

        从博爱县情况来看,一方面,博爱人多地少,人口居住相对集中,部分乡镇人均耕地不足3分,同时博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这样的县情对推进城镇化形成了倒逼之势;另一方面,博爱距焦作市中心城区不足20分钟车程,与焦作产业联系紧密、互补优势明显,尤其是近年来大力推进“焦博一体化”战略,加快了博爱接受焦作辐射带动、融入焦作主城区的步伐,为推进城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坚定了博爱推进城镇化的信念。正是基于此,博爱县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群策群力,持续推进。

     

        在具体工作中,博爱首先确立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等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镇化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博爱县确立了到2015年,使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达到20平方千米,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的发展目标,在城市发展空间上再造一个博爱新城。其次,坚持科学推进。按照“改造老城、建设新区,建管并重、多轮驱动、滚动发展”的原则,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着力推进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确定了70项城建重点工程。

     

        目前以“扩容提质”为中心的旧城改造工作全面推进,城北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完成投资1.6亿元,建成农民住宅楼14栋,8.08万平方米,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成效初显。

     

    把能源输送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

     

        作为新兴产业生力军的新能源产业,不仅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绿色产业,也是博爱在今后若干年内加快产业转型、持续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向。

     

        博爱县处于“三西”(陕西、山西、蒙西)通道、中原经济区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县里现有过境燃气管道两条,分别是“西气东输一线”和“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输气管道,其中“西气东输一线”年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输气管道,年输气能力10亿立方米,管线集中、燃气资源丰富,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优势明显。

     

        为此,博爱县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在管线集中地以LNG液化工厂、LNG/CNG加气加液站、天然气管网运营中心及LNG服务中心等项目为依托,规划建设5平方千米的天然气利用特色产业园。围绕国内顶尖新能源集团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安彩、中能、豫北支线等多条输气管线和昆仑能源总投资6.5亿元的大型天然气压缩母站、LNG一级加液站和CNG加气站等项目落户博爱并建成投用。从当前发展方向上看,博爱即将形成LNG加工、运输、综合利用等新能源产业链条,并带动LNG汽车产业发展。链条产业建成后,博爱将逐步建起年产百亿元的天然气利用特色产业园区,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清洁能源交易中心,辐射华东、中南及蒙晋鲁豫地区的煤炭物流枢纽及LNG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建设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博爱县历史悠久、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金博爱”和“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美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有“北方三峡”之称的青天河风景名胜区;有八极拳的发祥地、千年古刹月山寺;有“红叶王国”美誉的靳家岭;还有华北地区唯一的万亩竹林;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出生于此,“竹林七贤”曾在此隐居,明永乐皇帝、清乾隆皇帝曾到此巡游,博爱县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基于此,博爱县坚持在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通过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链接整合、开发经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在这一思想的贯彻引导下,博爱县的旅游经济转型工作着力于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独特的禅文化、八极文化、竹文化、怀药文化、怀商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科学绘制旅游业发展蓝图,建设“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旅游大县、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强县。规划建设了青天河(月山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组织实施了31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1.9亿元。通过逐步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2.7%和31.5%。(本报记者 邵文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